很多内陸的朋友往往分不清毛蚶和血蚶。實際上,除了個頭大小不同外,兩種貝類的區别還是很大的。相對于毛蚶,血蚶的肉質更加脆嫩鮮甜,滋味更好。
血蚶最為吓人卻又最為獨特的是體内有汁似血,蚶肉呈鮮紅色,味道極為鮮美。沿海地區的民間以為是“血肉豐滿”之物,視為大補。補不補不好說,不過血蚶的确有化痰、治胃酸過多之效,還能解酒。
《本草綱目》中說到,血蚶“味甘性溫,功能除了補血外,還可以潤五髒、健胃、清熱化痰、治酸止痛,主治痰熱咳嗽、胸脅疼痛、痰中帶血等”。
早些年,我們這裡的婦女坐月子,時興吃血蚶,說是能補血。這裡的男人同樣視血蚶與血蚶酒為滋補佳品,他們将血蚶放進滾熱的黃酒裡,稍一燙,血蚶就有六七分熟,即可食用。
吃了血蚶,黃酒也要一飲而盡。六七分熟的血蚶味最佳,掰開後血汁橫流,若燙的時間太長,血蚶殼全張開,殼裡的血都流光了,肉縮成一小結,蒼黃幹癟,老澀難嚼,寡淡少味。
海南人視血蚶為吉祥物,有大年初一吃血蚶的習俗,他們把蚶殼當作兩扇“門”,把蚶肉視為“元寶”。大年初一吃蚶是開門見寶,開門見紅。無獨有偶,廈門、潮州的朋友也跟我說,在他們那裡,血蚶是過年時讨口彩的小菜,按照習俗,除夕圍爐時,他們的年夜飯會有一道血蚶。
除夕食蚶,意取金錢衆多,反複可數的意思。吃了血蚶,他們把蚶殼抛進床底,到年初五再收拾,嘴裡還念念有聲:“蚶殼錢,賺大錢。”如此這般,意味着來年會“旺财”——因為蚶殼相磨所發的音響,極似銅錢聲音,所以這些地方稱蚶殼為“蚶殼錢”。
難怪張愛玲說:“中國人過年,茶葉蛋,青菜,火盆裡的炭塞,都用來代表元寶;在北方,餃子也算元寶;在甯波,蛤蜊也算元寶。眼裡看到的,什麼都像元寶,真是個财迷心竅的民族。”
在冬季的小寒至大寒期間,血蚶血量最多,這時的血蚶一打開,肉質飽滿鮮紅,可與烈焰紅唇媲美,我有一個朋友,極嗜血蚶,吃得性起,有時唇齒間免不了“血迹斑斑”,跟吸血鬼無異,讓人疑心他還在茹毛飲血。
不過,還是有不少内陸地區的朋友不太敢吃這玩意兒,說血漬烏拉的,有點恐怖。經過我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及言傳身教,才把筷子伸向血蚶,卻把血蚶放杯裡涮上幾涮,說是把血水涮掉。這種吃法,真是暴殄天物啊,看得我痛心疾首。
更有甚者,竟然把血蚶煮熟了吃,那肉質幹硬的味道想想都浪費。
各位親愛的朋友,你吃過這種血淋淋的鮮美海鮮嗎?期待您的留言和分享!
#吃在中國##新星計劃##美食品鑒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