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我們常見的一種創傷,所謂“傷筋動骨一百天”,骨折後要經曆漫長的康複期,而這期間又會出現各種問題,影響病人的康複進度。其中,下肢的腫脹就是最常見,也是大家注意關注的一個問題。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解釋解釋,術後腫脹的這個問題。
剛做完手術下肢有腫脹,病人還能接受,畢竟剛做完手術嘛。可是骨折術後已經幾個月的時間了,做了複查,骨痂也明顯形成了,也可以開始下地負重,但腫脹還是會有,活動多了,站的時間長一些了,小腿都會酸脹,但是睡一晚這種腫脹又會消失,反反複複一直沒法完全好。大家是不是都有這種情況呢?面對這種情況,很多病人就會亂想了“是不是骨頭沒長好呢?”“是不是不能走這麼多呢?”“是不是裡面松動了”等等,我們用基礎的生理性,組織恢複情況給大家解釋。
骨折後的愈合過程骨折後,我們的骨骼經曆了血腫機化期,骨痂形成期,骨痂連接期,骨折塑形期這樣的生理修複過程。
幾乎在骨折後的即可開始,經曆幾個小時。血凝塊填充在骨折部位,啟動修複過程,為下一步的骨痂形成做好準備。
2,骨痂形成期發生在骨折後的數天時間裡,血凝塊中開始有膠原纖維形成,但是強度還很弱,無法滿足支撐強度。這個期間我們依然需要做好制動保護,為骨痂形成創造良好條件。
3,骨痂連接期發生在骨折後的數周時間,在骨痂形成期纖維網的基礎上,逐漸開始沉積鈣質,形成最原始的棉絮狀骨痂。這期間強度開始增加。
4,骨折塑形期骨折塑形期發生在骨折後的兩三個月,這時候的骨痂已經與正常骨折沒有區别,隻是骨小梁的排列紊亂,所以要去承重才能促進骨痂的規律生長,所以叫塑形期,也就是通過負重力學刺激讓長出來的骨痂塑形,接近正常的骨質。
如何看待術後的腫脹呢?一,術後早期的腫脹剛做完手術的一個月内,伴随疼痛腫脹是很正常的,但是我們也應該去積極的控制。不能說這期間腫脹正常就不去管它。腫脹長期得不到消除就會逐漸纖維化,增生,肥厚,形成粘連,影響關節的活動度。
處理方法這期間的腫脹我們可以采用很多積極的物理方法去消除。
1,擡高肢體高于心髒早期的腫脹比較容易消除,因為内部還沒有出現粘稠,粘連。所以,可以把下肢擡高,高于你的心髒,保持半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一天做操作幾次。所謂水往地處流,如果你擡的不夠高,消腫效果自然也不會很好。所以,細節到做到位。
這是一種利用肌肉收縮舒展起到泵血消腫的作用。但病人操作起來很多不規範,正确的操作,要把膝蓋繃直,腳踝屈伸的過程中要達到最大範圍,在末端要停留3~5秒的時間,這樣每個小時裡面可以抽5~10分鐘操作。主治大夫可不會這麼細的告訴你,所以,别說踝泵沒有用,隻是你做的不到位而已。
肌貼最好的作用就是消腫,可以促進淋巴回流,用于早期被動消腫效果是很好的。可以跟其它消腫方法配合起來。
重點部分來了,那術後都已經幾個月了,骨痂也長出來了,都可以下地負重走路了,但還是會反反複複腫脹,這種情況是為什麼呢?實際上,我們的骨折愈合兩三個月的時候隻是基本連接具備一定強度,但内部的鈣化沉積,骨質強度的增加是要持續半年到一年的時間的。即使骨痂形成了,已經能夠下地負重,下肢這種反反複複腫脹的情況還是會持續兩三個月。但這并不影響我們的康複。這種腫脹是可以通過休息消除的。大家會發現,睡一覺起來就沒有了。活動多了,站的時間長一些了,又會出現下肢的憋脹。
處理方法面對這種情況雖然說相對正常,但我們也是可以通過積極的康複治療早點解決這個問題。
1,力量練習很多病人術後的重點一直放在了關節的活動度上,忽略了力量的重要性。實際上,力量練習對于我們術後後期的消腫也是很重要的。你想想,術後活動減少,肌肉萎縮退化,能承受的工作量就少了,以前走個五千步沒事,因為以前的力量功能能承受這個工作量,但是現在退化萎縮了,能承受的工作量隻有兩千步,超過這個量就會表現出疼痛腫脹來。所以,術後後期我們要把康複重點放在力量功能上,積極的去練習下肢的肌肉耐力。用于承受更多的工作量活動量。而且肌肉不斷的收縮舒展也促進了整體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加速患者骨痂的愈合。骨痂加速愈合了,肌肉力量功能也上來了,自然不會反反複複出現腫脹了。
這個方法隻是治标不治本,隻是說活動多了有腫脹,躺下擡高肢體休息一會,腫脹消除了,對症治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通過上面的方式,強化力量,促進血液循環代謝,加速骨痂形成。
綜上所述,術後的不同階段的腫脹我們采用到消除措施不同。早期消除很重要,盡可能在術後2~4周内把腫脹控制住。至于後期的腫脹,不要過于擔心,通過休息能夠消失,積極進行力量功能練習,随着力量功能的提升,骨痂的愈合,這種情況可以更快的得到改善。
今天的健康科普就分享到這裡,希望廣大患者可以積極應對,早日康複。,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