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粵廚寶典》叢書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創作品,旨在飲食文化及烹饪技術研究
序言:
豬腸可以說是個籠統的名稱,簡單地說,在俗稱“豬肚”的豬胃之後的管狀消化器官都可以用這個名字稱呼。 然而,因為這段管狀消化器官具有多種功能,所以各功能段都有其具體的學名及食名。
按照生理學的角度,在豬胃之後依次排列的消化器官為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盲腸、結腸及直腸。
生理學家又會根據腸髒作為吸收與消化的功能做出分類:
将十二指腸、空腸及回腸歸類為“小腸”(Small intestine)。
将盲腸、結腸及直腸歸類為“大腸”(large intestine)。
“小腸”(Small intestine)的功能是吸收食物養分,而“大腸”(large intestine)的功能是消化食物殘渣。
從中也說明粵俗語形容初時和善、續後猙獰的“翻轉豬肚就是屎”是舉例不當。
因為食物最終變成不可吸收的殘渣廢料——糞便,是到達直腸才算完成,即使是在直腸之前的結腸(除了乙狀結腸)内的食物殘渣仍屬于可吸收的級别,并不完全是地地道道的糞便。
洗大腸
正文:
十二指腸(Duodenum)前端與胃部相連,有膽管與胰管接入,後端承接空腸。
是食物經過胃部蠕動攪磨及與胃液混合進入做吸收養分的前沿腸道,因長度為22厘米左右,古人認為其長度與12根并列手指的長度相若而得名。
空腸(Jejunum)前端與十二指腸相連,側緣懸有空腸系膜,後端承接回腸,位于腹腔左上側,見有很多血管分布而在淡黃白色為主色之中透出淡粉紅色血絲。
是吸收食物養分的中段腸道。
回腸(Ileum)前端與空腸相連,側緣懸有回腸系膜,後端承接盲腸,位于腹腔右下側,不見有血管分布而呈單一的淡黃灰色。是吸收食物養分的末端腸道。
空腸與回腸沒有明顯的界線,通常以其在腹腔的位置作區分,當它們被切割下來後就分不清誰是誰了。
所以有人幹脆稱它們為“空回腸”(Jejunoileum)或“系膜小腸”(Tenue mesenteriale intestinum )。
其總長度為300~500厘米,管壁由粘膜,粘膜下層,肌層和漿膜構成;管壁有環形皺襞,粘膜有許多絨毛,絨毛根部的上皮下陷至固有層,形成管狀的腸腺,開口位于絨毛根部之間。
一般而言,空腸稍粗及壁厚,占空回腸長度的五分之二;回腸稍細及壁薄,占空回腸長度的五分之三。
豬腸結構圖
盲腸(Caecum)又稱“蚓突”,是作為消化功能的大腸部的始點,功能是起防止食物殘渣回流倒灌。
這個器官是非反刍的哺乳動物的标志;與前後接連的腸管不同,它是以粗、短外形而呈袋狀,内有回盲瓣及三個通道,一個通道與回腸相連,一個通道伸向闌尾(Vermiform appendix),一個通道續以升結腸(Ascending colon)。
結腸(Colon)前端與盲腸相連,後端承接直腸,因腸管呈褶鼓狀得名。
具體地說分為升結腸(Ascending colon)、橫結腸(Transverse colon)、降結腸(Descend colon)及乙狀結腸(Sigmoid colon)。
升結腸又稱“上行結腸”,長12~20厘米,是消化食物殘渣的初始部。橫結腸長40~50厘米,是消化食物殘渣的延續部。
降結腸又稱“下行結腸”,長20厘米左右,是消化食物殘渣的終結部。
乙狀結腸具強烈的伸展性,在正常情況下,其長度為13~15厘米;在特殊情況下,其長度可延長到60厘米,是儲存食物殘渣廢料的腸段。
直腸(Rectum)前端與結腸(具體說是乙狀結腸)相連,後端為肛門。
是食物殘渣廢料等待排洩的緩沖腸段。分腸壁較薄的直腸盆部及腸壁較厚的直腸壺腹。
西方人認為無論腸段清理得多麼幹淨,腸段都是肮髒之物,不宜膳用。
然而,中國人卻有另一套看法,認為腸段質感爽彈滑,并且清香宜人、百吃不厭,尤其是直腸更有“窮人燒鵝”的美譽。
既然是做為美食的材料,如果照搬生理學名明顯欠缺雅俗共賞的趣味。
所以,烹饪界會為腸段另命名稱。
不過,各地廚師對豬腸的烹饪理解不同,所命的名稱會有差異,例如有的廚師會将空腸及回腸稱做“小腸”,将盲腸及結腸稱做“肥腸”,将直腸稱做“大腸”。
豬腸模式圖
廣東人更加“”(liu1 nang1,意為技術獨到性刁鑽),根據豬腸的質感特性再細緻分割,就有了“苦腸”“粉腸”“竹腸”“小腸”及“大腸”的食材。 苦腸在過去歸入“粉腸”中售賣,不知者以為養豬不善等原因帶來苦味。
其實不然,它是豬的空腸,這腸段因受胃液及膽液影響緻有清涼的苦味。
其質感與“粉腸”相同。
粉腸是因烚煮熟透質感喪失彈性而呈現粉糯質感得名,曾選豬盲腸段,但較多廚師認為豬回腸(及豬空腸)更加符合要求。
屠場冷凍商品稱其為“十二指腸”。
該腸段的趣味在于腸内帶有腸漿(消化液),僅熟的質感為爽彈,熟透的質感為粉糯。
豬肚(豬胃)
竹腸在過去歸入“粉腸”中售賣,也有廚師是選擇結腸終袢或十二指腸。
該腸段腸壁較厚,質感脆彈,因熟後外形猶如小竹管得名。
由于脆彈程度較“粉腸”強,深受食客喜愛,現在多以豬回腸靠近豬盲腸約15厘米一段為正選。
小腸在粵菜烹饪當中是指豬結腸一段,與北方廚師将之稱為“肥腸”的理解不同。
該腸段腸壁很薄,質感爽韌。
這段腸相對“大腸”而言,直接烹饪膳食的趣味稍遜色,多刮油、洗淨、曬幹作臘腸的腸衣。
大腸即豬直腸段,由于豬直腸呈喇叭狀,腸壁厚薄不一,于是粵菜廚師就将腸壁較厚(直腸壺腹)的一段(約15厘米)再稱為“大腸頭”,以示區别。
全文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