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冬至,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重要的一個節氣,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北方有句俗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如今在中國北方,但凡是重要節日幾乎都會吃餃子。“上車餃子下車面”,出門、離家、結婚迎親也都會吃餃子。團聚、分别、宴客,餃子都必不可少。再也不像過去物資匮乏經濟條件不允許的時候,隻有過年才可以吃一頓餃子。
在我們内蒙西部區,說到餃子,不特意強調的話,餃子餡兒默認都是羊肉胡蘿蔔餡兒。也有隻用羊肉加少許大蔥做餡兒的餃子,我們稱之為“淨肉餃子”。小時候,一入冬,媽媽就會把羊肉剁成餡兒團成球,胡蘿蔔擦絲兒開水汆燙後團成球(我們叫蘿蔔蛋蛋),然後放到庫房裡冷凍。每次吃餃子直接取來拌餡兒就好。如今現吃現做多,很多以前的儲物方法都不用了。拌餡兒就各家有各家的秘方,我三舅媽的秘訣就是加菜籽油。可是孩子們還是覺得自己媽媽做的餡兒最好吃。
上大學以後,内蒙東部區很多飲食習慣都跟東北一樣,在那邊第一次吃到豬肉酸菜餡兒餃子,吃完也讓人欲罷不能。酸菜在我們西部區基本隻做大燴菜,餡兒我們習慣就是羊肉。從實習的時候來北京,才接觸到了各種各樣餡兒的餃子。三鮮、豬肉芹菜、豬肉荠菜、豬肉香菇、羊肉香菜、豬肉大蔥、牛肉大蔥、皮皮蝦餡兒、鲅魚餡兒、韭菜雞蛋、茴香雞蛋、西紅柿雞蛋、青瓜雞蛋、小白菜雞蛋……葷的素的,五花八門。如今的餃子皮也是各種顔色各式花樣。
擀皮兒、和餡兒、包餃子,是大多數北方人的必備技能。不論男女老幼,一說包餃子,總能做到全家總動員。不會擀皮包餃子的剝蒜搗蒜(在家這活兒一般是我的),小孩兒把劑子按平。一個人擀餃子皮,供得上三四個人包。元寶形、花邊形、魚形、柳葉形、月牙形……最後餡兒少皮兒多的時候,就包上幾個盒子。餡兒多皮兒少的時候就把餡兒蒸熟或者把餡兒直接做了湯。
放餃子的蓋簾兒,我們那邊是用高粱杆做的。純手工制作,圓的方的,有圖案的無圖案的。我奶奶在世時,做出的蓋簾兒都特别精美。高粱杆兒裁成長短不同的段兒,用搓好的麻繩兒縫制。囍字、福字,還有各種圖案。包好的餃子放在蓋簾兒上,不沾底兒,不塌皮兒。如今大家都買現成的蓋簾兒,人們都懶得手工做了。
吃餃子也是個人喜好和習慣不同,白嘴吃、蘸醋蒜汁吃、蘸辣椒油、蘸醬油……我自己從小到大吃餃子、包子有個怪癖,先吃皮兒後吃餡兒,這幾年覺得這個吃法實在不雅觀才慢慢改掉了。吃餃子最後喝餃子湯講究原湯化原食,我卻很少喝餃子湯。
“餃子就酒,越吃越有”,“好吃不如餃子,舒服不如倒着”,“頭伏餃子二伏面”。關于餃子的俗語張口就來。餃子對北方人來說,是食物也是鄉愁,是食物更是思念;餃子對北方人來說,是食物也是祝福,是食物更是團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