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很愛做粄吃,這種由籼米粉和糯米粉按比例蒸制的食物占據了客家美食的半壁江山。印子粄、發粄、老鼠粄、筍粄、黃粄、蘿蔔粄等等,艾粄應該是所有粄裡最負盛名的。清明時節,古人在踏青之時常采摘鮮嫩的艾葉、鼠曲草等用于制作各類清明粄,由于色澤青綠,後人稱之為青團子。到如今,由于“色青而有光”的圓潤可愛外形,加之“食之資陽氣”的健康功效,青團成了網紅食品,連帶着艾粄也更為人所熟知。
但在我的家鄉,福建龍岩的客家地區,當地的客家人做的清明粄不隻有艾粄、鼠曲草粄這些常見的種類,還有一種我在别處很少吃到的——苎葉粄。
苎葉粄也該是清明粄的一種,是在莺飛草長的陽春時節才有的時令美食。苎葉就是苎麻的葉子,苎麻在春天時開始抽芽,長出手掌大小的柔嫩葉子,背面是一層白色的茸毛。在龍岩農村的池塘邊、田埂旁都能找到它的身影,一叢叢地野蠻生長,野性十足。
不過,對于如今城裡長大的人們來說,苎麻是一種不被熟知的植物。《詩經·陳風》寫到“東門之池,可以漚纻”,“纻”通“苎”,詩中的“漚纻”即洗麻,苎麻是古人較為常見的纖維植物,它的莖稈拿水浸泡、鍛濯漂白之後,可以撚線成布,透氣舒适,适合在夏天穿着,稱之為夏布。可見,苎麻其實是一種古老而有用的植物,它與古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被人們用以織布的苎麻最寶貴的是麻稈,而那些棄之不用的葉子,智慧的客家人用它來點綴餐桌,因此有了苎葉粄。
苎葉要采摘春天剛長出來的、茸毛還是軟軟的那種,老了的苎葉有一層硬毛,表面比較粗糙,吃起來口感不佳。因此,盡管一年四季都可以做苎葉粄,但隻有仲春與暮春之交的時節,做的苎葉粄才最清甜可口。苎葉粄的制作過程與艾粄大同小異,隻是在處理、燙苎葉後還需加涼水漂一夜。家鄉的老人說這樣做,吃了不上火。晾涼後的苎葉擠去水分,搗爛揉搓後加入适量糯米粉,做成一個一個扁形面團子,上鍋蒸熟即可。粄團捏出來後可以加餡料做成“包粄”,也可以直接吃沒餡兒的粄。
苎葉粄較艾粄色澤更深,是一團濃綠,尤其是剛出鍋的時候,青翠欲滴,在清明時節很是應景。吃上一口,濃濃的草木清香在唇齒間遊走,若是有春筍、瘦肉、粉絲做餡,油脂帶來的滿足感和苎葉的清爽恰到好處地融合,咬一口苎葉粄就像咬住了春天。
清明回鄉祭祀,家人總會聚在一起做苎葉粄吃,或者摘下葉子炮制好,拿回城裡放在冰箱冷凍,想吃時再拿出來做。李時珍說“苎麻葉甚散血”,常吃苎葉粄,能強身健骨,客家人勤勞能幹,想必與這長力氣、強筋骨的苎葉粄也有些許關系。
《草木疏》中說這苎麻“至春自生,不須栽種”,苎麻本就是一種“布衣植物”,苎麻葉拿來做粄因而也就更顯質樸與智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