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草根美食——豬頭肉
過去,豬頭肉屬于雜肉,很難登大雅之堂。孔夫子說:“割不正不食”,“食不厭精、脍不厭細”,所以,那些正規的宴席,一般很難見到豬頭肉。而對于六安普通百姓來說,由于豬頭肉價格低廉,便成了餐桌上常見的肉食,在家庭主婦們精心調味烹饪下,漸漸地,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味道,最終,也成就了這難得的六安草根美食。
六安人所說的“豬頭肉” ,實際上跟外地不一樣,外地的豬頭肉,是整個豬臉肉,有肥有瘦,六安的豬頭肉是指剝去豬臉皮以後,附着在豬頭骨上的那些瘦肉,這些肉并不多,而且肉的形狀比較亂。
雖然肉型雜亂,但其味道卻是非常好,豬頭肉由于附在豬臉頰骨上,随着臉部肌肉經常活動,因而它屬于“活肉”,活肉的肉質纖維通常都是很細膩,口感軟滑,同時,豬頭肉又有着特殊的香味,特别是與豬頭骨一起炖制的時候,湯色濃郁發白,味道鮮香四溢。
記得二十年前,三裡橋造紙廠家屬區那裡,開了一家豬頭肉小飯館,味道特别好,經營者是一個老奶奶,所以,人們習慣叫做“老奶奶豬頭肉”。這個小飯館,說是飯館,其實就是兩間破平房,門口搭個塑料棚,棚子底下放上幾張方桌,桌子低矮,凳子也是晃晃倒,客人坐在桌邊,近乎蹲着吃飯,然而,就是這種環境,居然全城的食客趨之若鹜,一撥撥的客人站在那裡等着翻台。這種場景,凡是經曆過的老六安人,相信都會留下深刻的記憶。
後來,在老奶奶的帶動下,三裡橋附近開了很多家豬頭肉餐館,味道也是各有所長,“三裡橋豬頭肉”便成了一個品牌,迅速地擴展到整個六安城,至今,三裡橋那裡,依然還有幾家經營豬頭肉的小餐館,隻不過,現在人們吃豬頭肉,形式上有了改變,更多的是把豬頭肉當成澆頭,做成“豬頭肉面”,這樣的面條在外地不多見,也算是六安飲食的一大特色吧。
六安豬頭肉面館很多,著名的像“陳老四豬頭肉面”,“王老二豬頭肉面”,雖然形式上改變很多,但是其“草根”的特性依然顯著。
過去,豬頭肉大多是底層勞動群體來消費,這部分人群體力消耗大,汗水流淌多,所以,豬頭肉在烹饪方法上,或是重味重色小火悶制;或是用濃油赤醬大火爆炒,面條一定是粗面,盛面的碗必須是大海碗,量大實惠,口味鹹辣,這樣既可以開胃,又可以解饞。後來漸漸地,六安的豬頭肉面,也就形成了今天這樣獨有的風格。
豬頭雖然好吃,但是要想把豬頭肉做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是豬頭肉附帶的雜質特别多,難以清理;二是豬頭肉的髒氣很重,如果烹饪不得法,會有很難聞的氣味,所以,現在有些人還是忌諱吃豬頭肉。
做好豬頭肉,不僅需要技術,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耐心和細心。豬頭肉的清理,首先要劈開骨頭,反複檢查骨頭縫隙的污垢,用大量的清水沖洗,用小刀剔除雜質,炖熟拆肉的時候,要堅決舍棄不好的亂肉。悶制或是炒制的時候,選用多種佐料,大料、辣椒、焖醬、蒜瓣等等,能有效地去除異味,起鍋的時候,再放上一些綠色的蔥段和香菜,這樣既好看又增香。
豬頭肉這種草根美食,經過六安人不斷地加工改良,現在已經成為六安獨具特色的一道美食,相信在未來的發展中,通過規模化經營,提高精細化程度,一定會漸漸走上正規宴席,成為人人喜愛的美食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