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十年前,山西人習慣把肥皂、香皂稱之為“胰子”、“洋胰子”,這種說法的淵源已無從考證。不過,智慧的山西人留下了用豬胰制作洗滌用品的古老技藝,這或許就是“胰子”的來源吧。
曾經,豬胰子可是好玩意兒,街上、集市上總有賣的。豬胰子呈扁圓形,“體态”很像包餃子的面劑子,隻是比面劑子略大一些,又與挂霜的柿餅或壓扁的涼糕頗有幾分相像,而顔色和質地又與奶酪接近。太原王吳村制作的豬胰子皂,就是采用土法自制,可謂是最早的“純天然手工皂”。
制作豬胰子皂的過程,看起來就像是做一道美食:将豬胰連同皂角、冰片、堿一同搗成泥裝,加入熬好的豬油和冰糖反複揉搓,當肉紅色的原料逐漸褪成雪白色,就可以壓模成塊了。
豬胰子既便宜又好用,尤其是在北方寒冷幹燥的冬天,洗手洗臉後能去油去污不說,還能在皮膚表面留下一層薄薄的油膜,散發着淡淡的、樸素的油脂芬芳味,滋養潤滑幹燥的皮膚,防止裂口。在清代雍正年間,豬胰子皂還曾被作為貢品送進皇宮。
時光荏苒,如今,市面上的香皂、肥皂、洗手液、沐浴液種類繁多,當年的豬胰子早已不複往日風光。不過,随着近些年手工藝品的複興,純天然的物件引領了時尚,豬胰子皂又複出了。這種外觀并不豔麗的香皂,少了香精的濃烈氣味,卻保留着淡雅質樸的油脂味,就像難以忘懷的鄉土鄉情,滋養着遊子那顆漂泊的心靈,浸潤着家鄉的親切和安甯。(鞏彥翡)
來源: 山西雲媒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