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粿 黃粿正宗産地,就位于閩東北部的壽甯縣,閩東海拔最高峰就位于坑底鄉的“山羊尖”位居閩浙兩省交界,有着中國花菇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世界木拱廊橋之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北路戲”。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悠久燦爛的曆史文化造就了别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其中黃粿就是壽甯最具特色美食之一。壽甯黃粿要屬坑底村民做出味道最佳,最為正宗。
壽甯黃粿用老家話來說叫“囍”,“囍”是壽甯縣民間極富特色的傳統食品。每逢傳統節日,“囍”都是不可缺少的食品,或作為禮物互相贈送,或作為祭品祭祀祖先求佛問祖“囍”都是宴席的一道主食,每逢喜事過年都是不能缺的一道美食。通常會作為最後幾道菜來上,很多人坐到最後就是為了吃上一口熱騰騰的“囍”。澆上土豬肉湯,哇 味道超級棒
小時候的孩子都比較愛吃糯米囍,蘸着自制的芝麻粉,黃豆粉,甜甜非常好吃。随着歲月的流逝,人漸漸的長大,現在越來越愛吃純手工制作的黃粿,蘸着肉湯,那個味道真的是一絕啊。如今想吃上一口最純正的黃粿,也很不容易,因為制作過程都是手工。
要說起制作手工“囍”,過程繁瑣,在制作之前要到山上去砍特種灌木,俗稱“間”。然後拉回家,找一壞了的大鍋燒成灰,用清水瀝其汁(俗稱堿),浸泡後的粳米裝入飯木桶蒸熟,然後倒入石臼中。三四個人便用小杵槌用力的擂搓,直到飯粒全融,然後再用傳統的大杵槌,一男一女,男的用力的杵打,女的給杵槌沾“囍湯”和翻覆石臼中“囍團”直到像棉團狀。粿的韌度是經過人工的擊擂的,為了制出各種形狀的黃粿,人們還特制了“黃粿模具”,隻要把黃粿團放在模具裡一壓,便可壓出帶花紋。蒸粳米的火候等等直接影響黃粿的口感色澤,鄰居間都會來幫忙黃粿的制作,非常和諧。
用“間”浸泡優質粳米至米色橙黃,浸泡後的粳米裝入飯桶蒸開
在 石臼中杵打蒸熟的梗米,直至黃粿成棉花團
在 篼輯上将黃粿 揉成粿團,也可壓成餅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