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在德州市平原縣,一個不大不小,玲珑精緻的小縣城。
講真,我們這個小城雖說不大。但一輩輩人在吃上還是比較講究的。尤其是過年,臘月二十三小年之前,必定要把房子裡裡外外打掃幹淨。然後開始采購。雞鴨魚肉牛肉羊肉是貨比三家挑選出來的。也有老主顧,年年直奔老店鋪。
小年那天,我們這裡的風俗是包水餃。各種餡,自家選,愛吃素的,圖個一年素素靜靜。愛吃肉的,就包白菜肉,韭菜肉,茴香肉,牛肉大蔥,胡蘿蔔羊肉,再講究的家庭會包好幾種。在娘家那會兒,母親年年包兩到三種餡料。
小年以後,就開始蒸包子,蒸饅頭,蒸棗糕。棗糕是最見工夫的。面皮擀長切出花刀,把煮熟的紅棗或買來的蜜棗一個一卷。然後裹了被子的棗就一個個排起來,圍成圓圈。這是底座。然後依次遞減,第二層摞到第一層上,一定要比第一層少,露出第一層三分之一的臉兒,一般到最上層就是一個棗的了。所以棗糕的大小取決于底盤的大小。
我們叫它“步步高”,寓意家庭幸福吉祥,步步登高!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蒸上幾個,圖個吉利!蒸“年”糕,也是我們這裡必做的一道面食。買回來的黏米面,裹進幾個棗,上鍋蒸!香甜軟糯,大人孩子都愛吃。
蒸完各種面食,大約從二十六開始,家家戶戶就開啟炖肉,煮肉模式。胡同裡,院子裡,到處飄蕩着肉香。所有家庭都會備齊各種肉,一樣樣做出來。
待到臘月二十七,二十八,炸貨兒上場了。通常我們必炸的是油香。發好的面,擀成圓片,往鍋裡一放,就鼓成一個大圓盤。家家戶戶都愛吃。現在條件好了,油膩的不敢多吃,但人們還是保留着這個習俗。咬一口,外酥裡軟,很管飽。
酥果兒,也就是百葉,用糖和面,甜絲絲的,切成片兒,兩片一掏,一繞,一拉,往油鍋裡一放,很快就變硬了。等撈出來的時候,幾乎碰不得,一拿,就會掉渣,又酥又甜。小的時候,我愛吃極了。
第三項大炸貨兒就是炸藕盒了。我們這邊的炸藕盒,有兩種餡料:一種是豆腐香菜的。一種是羊肉大蔥的。活面糊,是技術活兒,面糊要磕進一個雞蛋,順一個方向攪動,直到用筷子挑起來,順湯流下來不斷線,才算攪好。然後開炸。菜香,肉香,豆腐香,藕香,聞着都流口水。還有一個是炸素丸子。白菜,蘿蔔,都可以炸。有的家庭還炸地瓜蜜食,地瓜丸子。煮熟的地瓜晾涼,添上面粉,揉成團,可以做很多造型,因為地瓜粘手,大家喜歡團成球狀,也有切成菱形塊的,進油鍋一炸,外酥裡嫩,香甜可口。過年餐桌上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年前的蒸面食,煮炖肉,炸貨兒之後,第四個大活兒就是年夜飯了。年三十照例包出初一的餃子,擱置一邊,就開始準備年夜飯了。提前炖好的雞鴨魚肉,選不太油膩的分盤盛上幾樣,再做幾個拿手的素菜。
年夜飯是舊年裡最後的一頓飯,吃多吃少無所謂了,重要的是儀式感,這個夜晚是從天還未黑就各處鞭炮齊鳴的夜晚,也是直接把人帶入年最徹底的一個夜晚,這個年夜飯是傾其一個家庭的所有創意,所有手藝的最完美呈現。其菜品和美觀程度及其敬畏之心一定是平時不曾有的。
其實,菜肴還是平時那些,但是在擺盤時,就盡量擺出各種造型,甚至使用的器皿都是壓箱底的器皿。有葷有素,盡量滿足全家人的口味。
年夜飯是向舊年的宣告,是虔誠的等待,是對未來和美好的迎接。
(一)大年初一來拜年
吃完年夜飯,看春節聯歡晚會。通常最晚熬過12:00,各處的鞭炮聲就開始變得寥落。即使再興奮,再難耐,大家下半夜也盡量睡個覺。因為明早的拜年還是一個活兒。
天還蒙蒙亮,在農村要早早打開院門,迎門桌上擺好:各種糖,葵瓜子,西瓜子,煙等零食。放一挂鞭,就抓緊去下水餃。忽然聽到院門外人聲鼎沸。一行二三十個男壯青年被一個稍有威望的帶着,一聲“叔,嬸子在家嗎?過年好!磕頭!”,随着這一聲喊,呼啦一下一群人匍匐在地,主人家就趕緊從屋裡跑出來,那場面就像拍電影!
主人家會趕緊上前先攙起帶頭人,“進屋坐坐,吃糖,抽煙,吃瓜子,”通常男主人會給帶頭人點一隻煙,看看這個,拍拍那個,小男孩通常跑在隊伍的最前頭,女主人會趕緊往孩子的衣兜裡塞糖,“這個個頭,長得真快,好好學習!”有的孩子會趕緊往衣兜塞,有的孩子就說:“裝不下啦!”
幾口煙之後,帶頭人會寒暄着“不坐了,還有好幾家沒拜呢!你這是頭一家!”說着一轉身,那群人就得了暗示,從屋門口到院門口的呼啦一下就湧出院子!
這時,就聽到對面,或前院,又開始了喧嘩。幾波男子拜年之後。在家裡安排妥帖的婦女大部隊就出發了。婦女拜年同男子不同,如果說男子拜年是速戰速決,那女子拜年就有點視察工作的味道。她們是真到屋裡坐坐,且仔細看看你家買的是什麼口味兒的糖,今年你家裡添置了什麼家當,你們家大人孩子穿的什麼樣的新衣,上上下下裡裡外外都看夠,才心滿意足地離開!
(二)初三.初四回娘家
成家的,家中父母剩下一個的,初二回娘家。家中父母都健在的,初三.初四回娘家。
正像《回娘家》那首歌裡唱的:“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我們這裡通常不是拿這些東西,年前給娘家送的,已然送去了。年後回家也不能空手,再帶兩瓶酒,或者一箱奶。再或者加一點水果。如平時串門的那種。
大人孩子都穿上新衣,梳洗打扮一番,女人最高興,忙碌了一年,回娘家拜年,看望自己的父母親,那心情别提多高興。
一進門,父母親也是早就等候着了。娘幾個有說有笑,老人們照例給孩子壓歲錢,女人通常不願讓自己的孩子要,父母年歲大了,留着自己享用是正理。可老人們不管多少都要塞給孩子,囑咐孩子買點好吃的,好好讀書!
一家人其樂融融,老人們會把年前蒸的棗糕,年糕,煮炖的肉,炸貨兒的各樣都端上來,包括年初一女兒在家沒吃到的餃子。那幾個餃子,是老人的一份心哪!
吃過午飯,一家人打打牌,搓搓麻,聊聊天。和老人叙一叙,直至太陽偏西,才戀戀不舍地離家。
(三)初五.初六給七大姑八大姨拜年
初五,初六,走親訪友。每個小家派個代表,也可全家出動,姐妹幾家,湊成一桌七八人,就浩浩蕩蕩直奔姑舅娘姨家。那頭姑舅娘姨家,也早早在等候。
進門先問候長輩,一年到頭,有的隻見一面。小輩兒見面也很親。“姑舅親,姑舅親,打斷骨頭連着筋。”這是老年俗話。有老一代牽連着,小輩兒們自然就覺着是一家人。大家交流的話題也是這一年都忙的啥?誰過得好?誰咋樣?孩子學習咋樣?好像不抖漏個底朝天,就是不實在。
說着拜年的話兒,喝着過年的酒,老人們拼命讓,一年來一回,不讓喝足,可不行。男人們通常容易喝多,倒頭炕上呼呼大睡的有之,話越說越過的有之,女人批評男人沒出息喝多了,男人發恨明年一定不能多喝。可明年這樣的場景繼續上演。等酒醒的差不多了,臨近傍晚時分,才離開。一頓飯吃一天。
(四)正月十五,踩高跷。
時間哩哩啦啦,就到了正月十五。這一日,大人孩子都盼着大晴天。因為這一天大街小巷隻要不下雪,就有秧歌隊和高跷隊出來活動。九點鐘不到,街上已經人山人海,那些身着花花綠綠彩衣的秧歌隊拿着五顔六色的扇子,踩着同樣的鼓點,一扭一扭的跳起來。
技術活兒是高跷隊。平衡感不好的人根本做不了這個。據說他們是年前就開始排練。這裡面也是有絕活兒,踩着翻一個跟鬥,接着扭。隊伍裡總有一個醜婆模樣的人,打扮得怪裡怪氣,動作扭得極為誇張,還有一個傻小子模樣的人,兩人邊踩邊逗趣。你踢我一腳,我打你一下,再加上表情和特殊的裝扮,總會逗得大人孩子哈哈直笑。
這是年的閉幕曲,這一天人們要盡情地看,高跷隊在幾條主要的幹道來回踩。
人們跟随着高跷隊,似乎跟随着年,似乎抓着年的尾巴,因為過了這一天,年便沒有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