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入食物是每種動物的天性,在體内的食物消化完之後,就會想方設法通過吃東西來到達補充能量的目的,因此食物也是動物能生存下去的必要條件之一。
在先秦時期,有一個平民百姓寫過一點東西叫《優孟歌》,它記載着一段話:
"居山耕田苦,難以獲食,起而為官吏,身貪鄙者馀财"。
它的大緻意思說的是生活在大山裡耕田十分地辛苦,而且還很難收獲到糧食,随後便打算當官,貪取平民百姓的錢财。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記錄了韓信這樣一段生平:韓信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投靠了他的一個遠房親戚,韓信給他們幹活,他們給韓信飯吃,可是韓信飯量很大,就遭到了排斥,于是便起身離開,告别了所謂的親戚。在此過後,韓信就找了一條河釣魚,沒魚鈎也沒魚餌,這魚肯定是釣不到了,可是釣來了一位大娘。大娘看他可憐,給了韓信一些食物充饑......
從上面兩個曆史記載不難發現,無論自己有沒有本事,沒有食物就會餓死,沒有了食物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在漫長的曆史過程當中,食物有着怎樣的曆史文化呢?
1、 茹毛飲血的遠古時代在石器時期,遠古祖先還不會用火去煮食物,每次在采集和狩獵回來之後,都是直接将食物吃到肚子裡去,"茹毛飲血"講的就是古時候的飲食,這樣的飲食方法導緻許多疾病的發生,因此在石器時期的古人平均壽命都很低。
那麼古人第一次吃熟食是怎麼來的呢?
那時期也會打雷,就會有一些命不好的小動物被雷擊中,然後燒死了,第一次看到這種情況的古人覺得很神奇,因為被燒過的動物聞着不一樣,加上肚子餓,就把它拿起來吃掉了,這是古代人類第一次吃到熟食 ,感覺比吃生食要美味很多,于是便去尋找火種,然後保留起來,當獲得食物的時候就拿去烤之類的。
二、最早出現用火煮食的古人
火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是人類文明曆史的源頭。
在西漢時期的書籍《禮記》便記載了一次遠古時候不會用火的情況下,人們的飲食是怎樣的,内容大概是這樣的:
"古者未有火,食草木之果實,鳥獸之肉"
講的是在古代還不知道怎麼用火的時候,人們吃草和樹木結的果實,吃飛鳥野獸的生肉。
在《禮涵文嘉》中記錄了古人第一次用火,寫道:
"燧人氏鑽火烤生為熟,人無腹疾"
上面這句話說的是燧人氏是最開始用火去将食物烤熟,減少了許多腸胃疾病的發生。
在人們發現用火可以煮熟食物來食用之後,則發展出了許多的飲食文化。
在周代的時候,可以沒有管理政事的官職,但得要有管理食物的官職。據史料記載,當時的廚師都被稱之為烹人和膳夫,就是專門負責做飯的。那周代的時候吃的是什麼呢?在《周禮》中有個膳夫是這樣講的
"凡王之饋,食用六谷,膳用六性,飲用六親,羞用百有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
三、古代的烹饪方法
那麼,古代有哪些烹饪方法呢?
最早出現的烹饪方法有煮、烤、蒸,炒菜是在很晚的時候才出現的,炒菜出現得晚的原因和那時候的烹饪工具有關,在遠古時候,古人們用的是一塊天然凹陷的石頭去煮食物,根本不能炒菜,一直發展到後來,古人發明了一個用泥巴捏成的鍋,叫做陶鬲,曆史上第一口鍋就此誕生。
曆史進程到了春秋戰國七雄時期,進入了鐵器時代,鐵被發現并提煉了出來,随後又出現了一個叫做鐵釜的東西,也是鍋的一種,不過在當時這些鍋因為外形的原因,都不能用來炒菜,像一個罐子一樣,上面小下面大,下面就是平底或者有腳之類的用以支撐。
古人煮肉大多數用一個精緻的小鼎,煮飯主要用鬲,關于烹饪方法有很多,大部分都有記錄在史料當中。
一直到了唐朝時期,在這個比較繁華的朝代,但是很多的烹饪方法都沒有改變,還是煮、烤、蒸這三種方式。在宋代的《太平廣記》中記載了關于唐朝時期的一道名菜,叫做羊肚鵝,其實它的做法和現在的豬肚雞沒有多大區别:先把羊肚裡的内髒什麼的全清理幹淨,毛也刮幹淨,然後把準備好的鵝放進羊的肚子裡,再用火進行烤制,熟了之後,羊不要,吃鵝。這樣的吃飯未免也太浪費了。
在宋代的時候,炒菜出現了。雖然中國古代的冶鐵技術很早就出現了,但由于技術不成熟,所有鐵器大多用在兵器上,直到宋朝,冶煉技術提高了,鐵器開始普及,随後就各種造鍋。終于造出了一個用途是比較完善的鍋,能煮能蒸能炒,真正的炒菜也從此開始。
其實在宋朝以前的魏晉時期出現過炒菜,隻不過是炒菜用的工具沒有得到認可,所以便不認為那是炒菜,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是這麼記載的
"破蛋,注入銅铛中,攪令黃白相雜。細軍蔥白,下鹽巴,渾鼓。麻油翻炒之,甚香美"。
四、素食和肉食
古代人是真的喜歡吃醬料,周代大王吃個飯都要百八十種的醬料,這一點和現代的差别還是很大的,其實古人這麼喜歡吃醬是有原因的,他們煮菜的時候喜歡放在陶鬲中一頓亂煮,這樣煮的可能沒啥味道,因此就會調制各種醬料來調味,也有點像現在的火鍋,味道好不好全看醬料調得怎麼樣!古人平時的主要食物有各種肉、面餅、醬料、脯、米。
在肉類方面,夏商時期主要吃的是牛肉和豬肉,因為對羊的認知原因,很少吃羊肉,覺得羊很邪乎,不敢去捕捉。在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出現後,牛的職責從盤中餐變成了耕田的主力,也就是牛耕,在這時候牛成為了當時農業社會的保護動物,在當時人們的食譜中淡出了一段時間,這時候豬肉和雞肉成為了主要肉類。
在古代素食上,一直以大餅和米為主,還有其它各類蔬菜水果。大餅在唐朝的時候是居家必備的主要硬食,大餅在唐朝的時候也是各種各樣的,什麼煎餅、燒餅、餡餅、豆餅啥的一大堆。
米有大米和小米之分,小米在古代作為北方的主食,大米則是南方的主食,出現這樣的飲食差異和地域環境有着十分重要的關系。在宋朝以後,北方從食用小米轉變成了食用面食,以面食為主,但居家生活當中還會有用小米煲的粥。
結語:
關于我國古代的飲食曆史,在宋代以後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在宋代之前的飲食文化,無論是從烹饪方式還是食料的選擇上都有很大限制。之後飲食文化多樣化是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冶煉技術的提高,對之後的飲食文化影響巨大。
在餐桌上也能從側面看到曆史的變遷和進步,現在就不用擔心說沒有食物吃了,國家在穩定發展,讓人民安居樂業,每個人都能填飽肚子。小夥伴們當地的飲食有什麼特色呢?
參考文獻:《周禮》 《禮涵文嘉》 《太平廣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