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年一度的“冬至”姑娘來到
我們也迎來一年裡黑夜最長的一天
自此進入隆冬時節
人們在這一天祭祖,彼此賀冬
所以又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Emmmmm...
冬至都來了,怎麼能少的了美食的狂歡呢
正所謂
“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吃了餃子又喝湯,勝似開藥方”
(注:十月一,是十月又一的意思,也就是農曆十一月。)
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
一首朗朗上口的順口溜
卻真真實實的反映了
咱們棗莊人對餃子的熱愛,
可你知道那麼冬至為何吃餃子嗎?
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西鄂人,他着《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曆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将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着“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原來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啊。
除了吃餃子,
在咱棗莊人的冬至美食清單上,
必須必的得有肉湯這一項啊!
身為辣子雞之鄉,
傳說中沒有一隻公雞能活着走出棗莊
可就在今天......
小母雞們卻控訴到:“生活終于向可愛的我下手了嗎?”
一旁的鴨子補充到:“今天寶寶更苦,可寶寶有說嗎?”
不錯,
咱棗莊人在冬至這天還有喝肉湯的習慣,
主要有鴨湯、雞湯和羊肉湯
俗語講:“頭九的鴨子二九的雞”說的就是在冬至這天喝肉湯。據說,冬至喝肉湯是大補,正所謂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說的就是冬至喝肉湯的重要性。
這麼好,咱棗莊人當然是放開大吃了。
記者上午在市中區的各大菜市場看到,市場上賣雞賣鴨的商販多了起來,來購買的人絡繹不絕。
一家肉畜鋪老闆正準備把剩的最後兩隻鴨子打包給客人,據這位老闆介紹:“雖然今年銷售雞鴨的數量沒有往年的火爆,但銷量也非常可觀了,從昨天開始,就有大量的顧客前來購買雞和鴨子,雞鴨的銷售量彪增。有些顧客昨晚就煮了雞湯鴨湯來喝。這不,這才剛到中午,我店裡所有的鴨子已經賣光了。這是咱棗莊人過冬至的一大習俗”
(學校給學生們準備的雞湯)
(學校給學生們準備的雞湯)
(棗莊一企業組織員工包餃子)
今天,不僅大家在家中吃的這麼好,亦有單位組織員工大家一起包餃子樂團圓,也有學校給孩子們準備了豐盛的雞湯大餐。真的是雖冬至,心卻暖啊。
其實,不管吃什麼
都是圖一個節慶和輕松
還有一份家人圍坐在桌旁的和睦
咋樣?今天你吃的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