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1941年5月19日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提出。
實事求是指的是:是一說一,是二說二,嚴格按照客觀現實思考或辦事。從實際情況出發,不誇大,不縮小,正确地對待和處理問題,求得正确的結論。
實事求是一詞,最初出現于東漢史學家班固撰寫的《漢書河間獻王傳》,講的是西漢景帝第三子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明朝王陽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緻知、理在事中的基礎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倡導實事求是的學風。這原本指一種嚴謹的治學态度和方法,是一個經學和考據學的命題,也是中國古代學者治學治史的座右銘。
明張居正《辛未會試程策二》:其所以振刷綜理者,皆未嘗少越于舊法之外,惟其實事求是,而不采虛聲。
典故 出處:《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