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美食

 > 尋味最地道陝西小吃臊子面

尋味最地道陝西小吃臊子面

美食 更新时间:2024-07-22 12:24:10

尋味最地道陝西小吃臊子面(一道美食與一個時代)1

近兩年,随着省會西安的知名度提升,陝西也開始引起關注。其中,尤以美食和文化古迹最為引人。陝西的美食不僅味道美,文化韻味也很重,咱們熟知的甑糕、涼皮、鍋盔、豆花泡馍等都有幾百甚至幾千年的曆史。咱們今天先來談談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是陝西乃至北方地區廣為流傳的一道面食。它的特點是“薄、筋、光,煎、稀、汪,酸、 辣、香”。“薄、筋、光”指面條要口感筋道,入口順滑;“煎、稀、汪”指臊子的湯汁滾燙,面少臊多,表面的油厚而吹不透;“酸、辣、香”指臊子面入口的味道,醋的加入便使得臊子面吃起來油而不膩。

尋味最地道陝西小吃臊子面(一道美食與一個時代)2

一、岐山臊子面的由來

臊子面的發源地是岐山一帶,并且自西周王朝開始,世代流傳,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曆史。周人最初在岐山腳下的周原一帶定居,因此周原也被稱為“岐周”,以後雖然兩次遷都,但都不能動搖岐山的“聖都”地位。因此,“岐周”一直保持着祭祀儀禮上的最高地位,且在岐山一帶長期存在,對其後世的發展産生了深刻的影響,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文化正在迅速消亡的大背景下,這裡的習俗仍在世代流傳。

尋味最地道陝西小吃臊子面(一道美食與一個時代)3

周人發源地——周原遺址

關于岐山臊子面的來源說法甚多,其中較為可靠的有二。

1. “文王屠龍”

西周初年,岐山一帶渭水河畔常有蛟龍興風作浪,危害莊稼和百姓。一日,周文王率族人外出狩獵,遇到這隻蛟龍。在蛟龍正要發威之時,周文王一聲令下,萬箭齊飛,這隻幾千斤重的蛟龍從空中跌落。文王命部下把蛟龍剁成肉塊,做成臊子,調成蛟肉湯。又把煮好的面條盛在碗裡,由文王親自掌勺舀湯。吃完面又将湯倒回鍋裡,反複使用,這樣,萬餘人都嘗到了蛟龍肉。(資料來源于《岐山縣志》)

尋味最地道陝西小吃臊子面(一道美食與一個時代)4

面少臊多

2.“馂[jùn]餘”

什麼是馂呢?古人雲“食之餘曰馂”。大型的祭祀活動快結束時,進行隆重的“食馂禮”,也就是吃鬼神剩下的食物,後來逐漸引申為吃長輩剩下的食物。所以,“馂餘之禮”也就是“吃剩之禮”。現在岐山一帶進行紅白喜事時還保留着“潑湯”和“剩湯回鍋”的習俗,即第一碗臊子面的湯必須祭祀天地,剩下的湯稱“福把子”,要端回家祭祀主家的祖靈牌位,然後賓客才能開席。另外,當地人把肉臊子過油後,方便保存,臊子可反複利用。

尋味最地道陝西小吃臊子面(一道美食與一個時代)5

肉過油做成肉臊子,便于保存

當然,對于以上傳說,各家解釋不同,但是神話所反映的先秦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是相近的。神話當然不能直接當作史料來研究,但是神話畢竟體現了先民的集體記憶和美好願望的,有助于我們更好的了解這一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因時代久遠,很多神話模糊不可考,但我們通過與先秦文獻和出土文物互參,仍能從其中發掘出豐富的資料。

二、臊子面體現的周人的文化精神

1.賜胙禮所體現的“接觸巫術”

臊子面的面條和臊子是分開做的,最重要的在于臊子,單看“臊”字,“月”表示肉,“品”代表三畜——牛、羊、豬,下面的“木”字象征桌子,因此“臊”可以理解為牛羊豬肉放在桌子上,如同用祭肉去祭天。因此臊應該和祭祀有關。人們認為祭肉是神享用過的食物,非常珍貴,因此在祭祀活動快結束的時候,天子便把祭肉分給大臣和諸侯,即賜胙禮,“胙”即祭肉。諸侯又把肉分給自己的大臣、謀士,從而,分享祭肉的階層不斷下移,連普通民衆也能享受到“福氣之肉”。因為祭肉難得,人們便把盡可能把肉切碎,所謂“脍不厭細”。通過這樣的“層層分肉”,神靈的福氣可以庇及更多的人,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團結族人、鞏固了周王朝統治秩序的作用。

尋味最地道陝西小吃臊子面(一道美食與一個時代)6

祭祀用三畜——牛、羊、豬

這種思維體現了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提出的“接觸巫術”。他認為,原始人錯誤的把接觸過的東西看成是永遠接觸着的,在中斷實體接觸後仍然互相作用,比如在頭發和指甲上施法。根據這一思想,人們認為分享祭祀過程中神吃過的祭肉,就相當于獲得了神的道德和智力特征,也表現了先民希望共享福氣之肉的美好願望。

2.“福把子”與周人的禮儀精神

每次祭祀快結束時,讓假扮成受祭者的人先享用神的剩飯,其次是天子和大臣們,接着是公卿以下的等級,從而,上至君王下至平民百姓都能吃到神的剩飯。這樣吃剩飯的禮後來逐漸推演到吃尊者的剩飯,稱為“食馂禮”,也就是吃剩之禮。過去,岐山人在吃面之前,先盛出一小碗,由小輩将其端出去潑湯,以敬天地,剩下的湯被稱為“福把子”,席上的長輩尊者的剩湯也被稱為“福把子”。所以,“福把子”有兩層含義,一是祭祀天地的剩湯;二是長輩尊者的剩湯。

尋味最地道陝西小吃臊子面(一道美食與一個時代)7

盛放祭肉的青銅盤

另外,岐山人對于宴會上的賓客座位、潑湯吃面甚至不同的人吃飯的禮儀都有明确的規定。這樣的規定從沒有以條文的方式公布,卻成了人們心照不宣的禮儀。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禮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在岐山一帶發祥的周文化也正是這樣代表的一種倫理精神,後世經過孔孟、子思學派的發揚,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直至今天,中國人仍在傳統與現代的矛盾中掙紮。

三、岐山臊子面的風俗遺存

随着時代的發展,岐山地區的人們對臊子面做了很多改進,使其享譽海内外。20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極為困難時,岐周一帶沒有肉可以做臊子,農民便以素菜代替。以後,肉臊子面和素臊子面并行,擴大了岐山臊子面的影響力。另外,也對“剩湯回鍋”的傳統吃法做了一定的改進,使其符合現代的飲食标準。

尋味最地道陝西小吃臊子面(一道美食與一個時代)8

素臊子——紅黃綠白黑

筆者曾走訪過岐山、扶風一帶,與當地人交談時得知,當地在進行紅白喜事時,仍沿用西周時吃面的習俗。宴席上,上湯的上湯,端面的端面,每位賓客從大碗中撈面到自己的小碗裡,隻吃面不喝湯。碗裡用過的剩湯不會就此扔掉,而是由堂客端到廚房倒入大鍋中與原湯混合加工,加入佐料繼續熬制。不斷循環往複,直至客人酒足飯飽,心滿意足才散去。

尋味最地道陝西小吃臊子面(一道美食與一個時代)9

紅白喜事時,小碗盛面,“隻吃面不喝湯”

除了岐山臊子面,這一地區還有很多其他曆史悠久的小吃,比如擀面皮、血條面、豆花泡馍、鍋盔等。原始人早就不滿足于口腹之需了,而是賦予飲食宗教信仰、道德倫理等等人的思想觀念,使飲食文化成為一個民族無法抛棄的部分。對于揭示民族文化的特性,沒有比吃更有力、直接的了。前一秒,我們可能還為一些事情争得面紅耳赤,上了餐桌,這樣的矛盾便瞬間被一碗熱騰騰的面消弭了,這便是美食的強大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景紅豔:論陝西岐山臊子面的文化淵源,《史志學刊》,2011年第4期

2. 李永平:一個祭祀禳災的神話文本:臊子面文化傳統論,《思想戰線》,2015年第4期

3. 龐昕:論岐山臊子面的審美文化内涵,《鹹陽師範學院報》,2019年第1期

4. 費孝通:《鄉土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孟星)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别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美食资讯推荐

热门美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