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丹毒病人下肢擡高示意圖

丹毒病人下肢擡高示意圖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7-22 08:26:33

  導語:現代中醫認為丹毒發病除了外感、内發,還有一些誘發因素。濕熱下注型足癬,同時外感熱邪,出現糜爛,毒邪入裡,易誘發丹毒;外傷及瘡瘍病患者,皮膚屏障遭到破壞,毒邪侵襲,導緻疾病發生;有研究表明,手術患者及體質虛弱者,正氣不足,邪氣侵襲,易誘發丹毒;飲食辛辣、煙酒史可使體内熱邪蘊結,加重發病的機率。

  丹毒病人下肢擡高示意圖(下肢丹毒可伴有明顯疼痛或壓痛的急性感染性疾病)(1)

  一、下肢丹毒可引起小兒腹脹、煩躁不安等症狀,易緻瘡瘍,發展較迅速

  1、病名來源

  下肢丹毒為突起色紅腫脹,按之凹陷,伴有明顯疼痛或壓痛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中醫稱之為腿遊風、流火,多因濕熱下注、火毒内侵所緻。其特點是病起突然,惡寒發熱,頭暈頭痛,突然出現邊界清楚,中間色淡,外周色紅,搔之未見鱗屑及出血點,皮膚腫脹發亮,如燙傷般燒灼樣疼痛,數日内逐漸痊愈,易于複發。

  古代文獻早已對本病的病名有相關的記載,《内經》因其色稱為“丹”,其發病部位不同,命名各異,“抱頭火丹”為發于上焦頭面部者;“内發丹毒”為發于中焦軀幹者;“流火”、“腿遊風”為發于下焦四肢者;新生兒多發于臀部,稱為“赤遊丹”。

  《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外感熱邪後,皮膚呈色紅病理狀态即為丹毒;《黃帝内經素問集注》記載了“赤遊發于外而欲逆于内者,為丹胗。”《諸病源候論丹候》“丹者,人身體忽然鍁赤,如丹毒之狀,故謂之丹。或發于手足,或發于腹上,入手掌大,皆風熱惡毒”。

  論述了丹毒病名的由來、好發部位、皮損面積及丹毒發病時常伴有發熱惡寒等症狀;《聖濟總錄·諸丹毒》明确闡述了丹毒病名的來源、病因以及治法。明代醫家王肯堂在《證治準繩·瘍醫》中提出了“腿遊風”,并将發于不同部位的丹毒予以不同命名。

  丹毒病人下肢擡高示意圖(下肢丹毒可伴有明顯疼痛或壓痛的急性感染性疾病)(2)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丹毒名多雲片形,風火濕寒肉分凝。胸腹四肢分順逆,清火消風砭敷靈。”提出了丹毒病名,并解釋了丹毒的臨床症狀,後文又記載了“諸丹總屬心火、三焦風邪而成。”闡釋其病因多為心火旺盛及風邪侵襲所緻,後曰“諸丹本于火邪,其勢暴速。”闡釋了丹毒病因為火邪,火為陽邪,易緻瘡瘍,發展迅速。

  2、中醫辨證

  風熱毒蘊發于頭面部:多見顔面部皮色發紅、毛孔增大、腫脹、皮溫高伴疼痛。惡寒發熱,頭痛,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濕熱毒蘊發于下肢:多發于下肢内踝處,局部紅赤腫脹、灼熱、疼痛難以行走,或見水疱、紫斑等,甚者出現皮膚壞死;發熱惡寒較輕,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濕邪較盛,反複發作,可形成象皮腫。胎火蘊毒:多見于胎兒時期,母體素體熱盛或飲食辛辣或外感熱邪,緻使胎兒局部紅腫灼熱,常呈遊走性,臀部較常見。兼壯熱煩躁,神昏谵語、惡心嘔吐等症。

  小兒赤遊丹:又名“走馬天紅”,《馮氏錦囊秘錄》中指出小兒外感或内發熱毒易緻小兒赤遊丹發生,其手足、頭面、胸背部呈片狀紅斑,如胭脂塗染之狀,皮膚發熱伴有劇烈疼痛,且發展較快。其中發于胸背部的丹毒還可引起小兒腹脹、煩躁不安等症狀。

  丹毒病人下肢擡高示意圖(下肢丹毒可伴有明顯疼痛或壓痛的急性感染性疾病)(3)

  二、了解中醫藥治療下肢丹毒的研究進展,可使用抗病毒、營養神經治療

  1、按部位辨證治療

  患者頭面部并發水疱,多為感染帶狀疱疹病毒,祖國醫學認為多為感受風熱之邪,除使用抗病毒、營養神經治療外,還應采用具有清熱疏風、解毒消腫、活絡止痛功效之效的電針(面部取穴加曲池、外關、合谷) 耳部神燈照射治療。内外兼治,可縮短療程,增加療效。對抱頭火丹患者進行總結,詳細叙述了患者的發病及治療過程。

  作者認為抱頭火丹發病多為内有郁熱、外感風邪,内生外感相互博結而緻,故以清熱疏風、解毒止痛、通腑洩熱為治療原則,方劑予以升降散加味,其中僵蠶升散、疏風清熱,蟬衣入頭面部,具有引諸藥上升之義,生大黃通腑瀉腸胃實熱,起到釜底抽薪之意,令郁火得降。經過一段中藥治療後,症狀好轉,療效顯著。

  丹毒病人下肢擡高示意圖(下肢丹毒可伴有明顯疼痛或壓痛的急性感染性疾病)(4)

  患者常常因為全身症狀明顯而忽略局部症狀導緻延誤最佳治療時機,使病情加重。作者治療流火采用中西醫結合,并囑患者從飲食、運動、原發病上着手,提高機體免疫力,保護皮膚屏障,抵禦外邪侵襲,減少丹毒的複發。

  病案中患兒蘊胎中熱毒,外感風熱毒邪,故予以瀉火祛風、涼血解毒治法,組方為:黃連、黃柏、黃芩、栀子、蒲公英、丹皮、蟬蛻、燈芯、竹葉心,共奏清洩熱毒、涼血化瘀之效;外用清熱止痛煎劑外敷,以期涼血、止痛、消炎之效。經臨床反饋,療效顯著。丹毒發病多為内有熱邪,外感濕熱,内生外受。

  故以“涼血清熱”為治療法則。但不同部位予以不同治法,發于上焦-頭面部者多伴有風熱,予以清熱散風治療;發于中焦-胸腹部者多伴有肝脾濕火,予以清洩肝火,利濕熱治療;發于下肢者多伴有濕熱,故予以清熱利濕治療。通過辨證分析,不同部位予以不同治療及方藥,效果明确。

  2、按分期分型治療

  根據其兼症對丹毒進行辨證分析:分别為火熱熾盛型、肝火郁熱型、濕熱蘊結及熱毒入營型。認為丹毒主要為熱盛所緻,故予以清解熱毒貫穿始終,并根據不同症狀于清熱解毒、涼血化瘀基礎上加味用藥。同時聯合西醫積極治療原發病,避免丹毒的複發。将丹毒分為初、中、後期,着重強調了初中期症狀及用藥。

  丹毒病人下肢擡高示意圖(下肢丹毒可伴有明顯疼痛或壓痛的急性感染性疾病)(5)

  如意金黃散具有清熱解毒功效,開塞露為油性物質,具有較強的吸水作用,米醋具有較強的滲透力,可攜藥入裡,直達深處,療效顯著。辨證論治、八綱論證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基礎,任何疾病的不同時期均需辨證,認為丹毒分為虛證、實證,實證為濕熱毒盛型、濕熱瘀阻型,虛證為氣虛血瘀型。

  治療上總體運用清熱涼血、和營活血、利濕消腫法則。阙教授認為後期濕濁之邪漸化,但仍有腫脹,多為血瘀痰凝阻絡、水泛肌膚所緻,故後期于清熱解毒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藥,緻皮膚逐漸恢複正常。中醫治病必經八綱辨證,而八綱辯證主要辨陰陽,丹毒也不例外。根據丹毒的不同階段可将疾病分為陰證、陽證、半陰半陽證。

  其早期屬陽證,中期屬半陰半陽證,後期屬陰證,初期濕熱火毒之邪蘊結,予以清熱解毒,涼血利濕,以陰制陽;中期皮膚由鮮紅色轉化為暗紅色,此時為陰陽相互轉化,屬半陰半陽證,陰陽、邪正抗争,故以調和陰陽為主。

  初期及中期由于過服苦寒之藥,後期易生伏邪,伏邪常與瘀、痰、津相合,予以補益正氣為主,同時健脾以化痰、活血以祛瘀,防止伏邪形成。丹毒分早期急性期及慢性期,急性期熱毒熾盛,而慢性期脾虛濕盛、痰濁阻絡。

  對于慢性丹毒的患者予以二陳湯健脾理氣、化濕祛痰、化瘀通絡治療,并根據患者的病程、症狀予以加減。其中茯苓淡滲利濕,陳皮、半夏、白芥子健脾理氣,燥濕祛痰,川芎祛風止痛,牛膝、當歸活血通絡,此外牛膝作為引經藥,引諸藥下行,充分治療下焦濕邪。

  丹毒病人下肢擡高示意圖(下肢丹毒可伴有明顯疼痛或壓痛的急性感染性疾病)(6)

  結語:丹毒多為熱毒蘊結肌表,而下肢丹毒于熱毒蘊結之外,複感濕邪,下注于下焦所緻。筆者認為下肢丹毒是由于濕熱下注,久郁成毒而緻,故予以具有清熱除濕,活血化瘀之效的萆薢滲濕湯治療,方中萆薢、薏苡仁、澤瀉、赤茯苓、牡丹皮清利濕熱;金銀花、黃柏、連翹清熱解毒。并根據辨證适當佐以當歸活血化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