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中的東坡肘子一定為人們所熟知,而在陝西,比東坡肘子更有名的就是大荔帶把肘子,它屬于秦菜系蒸菜類。《中國菜譜》中的秦菜部分,把大荔帶把肘子引為列為第一名菜。2011年,大荔帶把肘子制作技藝被列入陝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起源
因“名廚治惡吏”的故事
而留下這道菜
關于帶把肘子,在大荔一直流傳着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明朝弘治年間,同州府(今大荔縣)有個叫李玉山的名廚,做得一手好菜,遠近聞名。有一天,陝西撫台來同州巡視,知府為了讨好撫台,便讓差人去找李玉山。差人找到李玉山,要他到府内做菜,但李玉山為人正直,對這知府早已心懷不滿,當時正在一個朋友家裡喝酒,現在叫去做菜,便對着酒杯沉思片刻,對差人說:“回複老爺,馬上就到。”
同州府的管家為人刁惡,便想給李玉山出個難題,見李玉山來了,他便弄了些碎肉爛骨頭交給玉山,并限令兩個時辰内開席。廚房内,隻見玉山刀飛勺舞,不到兩個時辰,菜便做好了。
席間,撫台吃到其中一道菜,隻見正面是肉,下邊是幾根骨頭,不解地問道:“這個菜……”知府一看,見幾塊光骨頭置于盤中,吃了一驚,要治李玉山的罪。李玉山被傳到席前,知府迎頭就問弄的這是啥菜?李玉山不慌不忙地說:“知府大人息怒,”又轉向撫台說:“撫台大人不知,我們這位知府大人不但吃肉,連骨頭也是吃的。”
撫台是位清官,聽李玉山言外有音,不等知府問罪,便賞了十兩銀子讓玉山回家。撫台第二天化妝私訪,問明了知府的惡迹并給予嚴懲。臨行時,撫台問李玉山,那天吃的這道菜叫什麼?玉山便順口說,帶把肘子。 後來,這種菜就流傳了下來。
■制作
做工考究 工藝複雜
不能求快 否則色味都達不到
大荔帶把肘子的傳承人雷川海介紹,帶把肘子制作工藝複雜、做工考究,文火燒蒸。燎毛、清洗、浸泡、起開、截斷、浸泡、用熱水冒、清洗、用熱水煮、裝碗、澆佐料、放入蒸鍋、蒸熟、裝盤。
“先将豬前肘燎毛,用清水浸泡約10分鐘後清洗幹淨,肘面一定要潔白,再浸泡30分鐘,”雷川海說,将清洗好的豬前肘用刀順骨頭起開,後将豬肘骨頭截斷,不能傷外皮,用清水浸泡十分鐘。将豬前肘放入熱水中煮20分鐘,再用清水沖洗幹淨,後在放好調料的熱水中煮45分鐘,煮的時候,要将肘子用紗布包着。然後在盆中拌好料,再裝入土老碗,裝碗時根據肘子形狀将肘把貼住碗邊裝入碗内,使之成為圓形。然後澆佐料,放入蒸鍋,旺火蒸約4個小時,微火焖約1個小時。此菜用旺火蒸制,籠蓋須留1個小縫,這樣成品才不會因為蒸氣過大而損壞形态及色澤。
最後,從蒸鍋中取出帶把肘子,揭去紗布,扣入盤中,揀去八角、桂皮等香料,上桌時通常另帶蔥段、甜面醬輔食。
雷川海表示,傳統的大荔帶把肘子在制作過程中是用時間慢慢熬出來的,不能求快,不然色澤、味道都不能達到。
■用料
僅調料就需要十幾種
裝碗時将拌好的料澆上
“大荔帶把肘子之所以能色、香、味、形俱佳,不僅因為其制作工藝複雜,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用料講究,”雷川海說,所謂“帶把肘子”,就一定要“帶把”,也就是帶着豬爪才行。除了在選肘子時要注意,選調料時也很講究,放調味料是秘傳,僅調料就需要十幾種。
制作帶把肘子需要準備鹽、大蔥、生姜、辣段、大料、花椒、大荔地方面醬、豆腐乳、醬油、料酒。在煮的時候就需要放入蔥、姜、蒜、八角、小香、花椒等調料;在拌料的時候,需要将大蔥切斷、生姜切片、大蒜切片、辣段、白芷、面醬、豆腐乳、醬油、鹽、料酒,這些調料盛入盆中,攪拌均勻;裝碗時,先将大料、花椒、放入土老碗中,然後用紗布将肘子包住,再将拌好的料澆在肘子上。
“文火燒蒸,色呈棗紅,形如蒲團,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品嚼味長,别有風味,”雷川海說,相比“東坡肘子”,它的肉質更軟、酥、爛,而且容易夾,吃起來酥爛不膩,香醇味美。
■發展
政府多渠道宣傳
讓這道菜走向全國
大荔縣非物質文化遺産辦公室組長林宏霞介紹,大荔帶把肘子以獨特的味覺享受,成為社交的重要禮品,或是宴席上一道不可或缺的大菜,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這道菜折射出人類文明前進的心路曆程,同時還講述着“為官清廉”、“做官要與民作主”的人本觀念,充滿了人情味的傳說就是一例。它不僅展示的是飲食美學,也是一種文化心态。近年來,政府通過多種途徑、媒體宣傳大荔帶把肘子。
為了将大荔帶把肘子這道菜推上全國千家萬戶的餐桌,大荔縣大力扶持境内多家帶把肘子生産廠。讓帶把肘子廠在堅持傳統制作技藝的基礎上,也融進了科學的保鮮技術。在傳統的大老碗裝置中,用錫裝抽真空,壓縮,消毒包裝,延伸了帶把肘子的保存期限,給帶把肘子插上了翅膀,讓它飛出了大荔,在北京、上海、西安、蘭州、成都等大都市的貨架上,賓館飯店的餐桌上。
“政府還大力組織帶把肘子參加全國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展演,進行交流學習,”林宏霞說,大力帶把肘子不僅展示的是飲食美學,也是一種大荔人的文化心态,弘揚着黃河文化和農耕文化的厚重底蘊。
華商記者 康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