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裡,享有“酸湯美食之都”的美譽。在這裡,家家常備酸湯類菜肴,而凱裡酸湯魚就是其中翹楚。凱裡酸湯魚雖源自大山,卻因清江甜水的滫濯,苗嶺山麓的滋潤,成為苗族盛宴必備菜,走出貴州,享譽全國。

苗鄉侗寨,青山綠水間,多溪澗河流,産野生魚。野生魚細長,偏瘦,肉質緊,有嚼頭,味道鮮美。鲶魚,性味甘、溫,有補虛催乳、利尿止痢的功效;鲇魚含有豐富營養,而且肉質細嫩,蛋白質和脂肪較多,對體弱虛損、營養不良之人有較好食療作用;鲇魚是催乳佳品,并有滋陰養血、補中氣、開胃、利尿作用,是婦女産後食療滋補的必選食物。
苗嶺多梯田,盛産稻花鯉,别名稻香魚。“稻花落盡, 魚兒肥”, 顧名思義,梯田魚多在秋時搶食谷穗,肉質肥美,通體散發着一股淡淡的稻香。入口則細嫩鮮香,回味無窮。
凱裡酸湯魚,以當地苗家人傳統的魚酸湯、毛辣角酸湯、菜酸湯、辣酸湯為鍋底,取材于野生魚或稻香魚。既得酸湯之香醇,又取魚之鮮美,實為優質原生态食材佐以調動味蕾的鍋底,完美組合而成。
酸湯魚的鍋底非常講究。凱裡有句名言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撈蹿。”意為走路不穩,因而在缺鹽少油的古代,久居深山的凱裡苗族同胞發現,嗜好食用酸湯會令人腳下生力,最初苗族祖先用釀酒後的尾酒調制而成,現因酸湯魚産業化均改用熱米湯經自然發酵,或用糟辣椒結合番茄、白醋、檸檬酸等做成酸湯。

凱裡酸湯魚由酸湯、魚、生姜、辣椒、花椒,番茄、野生木姜子、姜片,豆腐片,豆芽,蔥等混煮而成,具有濃濃的酸辣特點,觀之汁濃食之味鮮,肉質細嫩,人人喜愛。烹煮凱裡酸湯魚分為三種:紅酸湯魚、白酸湯魚和油酸湯魚。一般做法是,先用清水淘洗大米,淘到第四道之時,米和水入鍋煮三四分鐘,再把淘米水放進壇子,最後用砂鍋或陶缸裝淘米水放在火爐邊,釀就酸味。等到客人到齊,主家便用油将糟辣椒炸開,放入魚,炸到鱗片泡開,将酸水倒入鐵鍋,放适量姜絲、大蒜、食鹽、木姜子,并伴有酸西紅柿、酸筍子、酸菜、廣菜、魚香菜等煮至沸騰。同時,加入新鮮的西紅柿一起熬煮。待到西紅柿豐富的茄紅素熬煮出來,一鍋鮮香四溢的酸湯魚基本可以出鍋了:粉紅色的酸湯映襯着鮮嫩的魚兒,魚兒“皮開肉綻”,湯濃汁稠味美,令人饞涎欲滴。
食用時,每人配一碟辣椒粉,内有腐乳、蔥花、折耳根、大蒜、花椒、胡椒、木姜子及十多種佐料,用鍋裡湯拌勻,即可蘸之食用。
就着熱氣騰騰的酸湯魚火鍋,關乎親情、友情、愛情的許多情愫也就逐漸在味蕾的調動下蔓延開來……
凱裡酸湯魚曆史悠久。
相傳,古時苗嶺上住着一位貌美姑娘,名叫阿娜,巧手釀的山泉酒名聞四鄉。山下河邊有一個漢子叫阿瓦,以打魚為生。兩人唱了七七四十九天山歌,逐漸心生愛意。由于地主老财的橫刀奪愛,一對有情人難成眷屬。
九九八十一天後的七夕,阿娜這朵山花郁郁而枯萎。悲憤至極的阿瓦取自阿娜釀的山泉酒,煮河裡撈出來的魚,豈料,魚亦變酸了……悲痛萬分的阿瓦身捆巨石投河自盡。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有情人,就在七夕這天用酸湯煮魚而祭。豈料,自此酸湯煮魚竟然味美而鮮,漸成當地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
久而久之,山清水秀的苗鄉,适合美食誕生環境的凱裡,衍生出了一道道質地新鮮、風味獨特、營養豐富的傳統美食酸湯魚。
傳說歸傳說。凱裡酸湯魚是長期傳統農耕文明的結晶。經過内涵的積澱,制作技藝的不斷改善,如今已由當初“小家碧玉”躍升為“大家閨秀”。其知名度和美譽度已是今非昔比,不僅為央視《舌尖上的中國》提及,其鮮嫩酸美更是譽滿神州,俘獲了國内外衆多食客的味蕾。
而今,在美不勝收的苗鄉侗寨,聞名遐迩的酸湯魚成了凱裡地區日常款待國内外貴賓的美味佳肴、一張凱裡美食的經典名片。慕名而來的遊客和食客最大的樂趣就是坐于香味撲鼻的餐桌前,伸箸夾一塊酸湯魚片,聞一聞,香氣撲鼻,嘗一嘗,啧啧稱贊,慢嚼細品,贊不絕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