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條至今已經有了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曆史,不同的地方常常有着許多不一樣的做法。這些不同的做法,也有着很多的傳奇故事你可知道嗎?
那麼,本期了解中國十大面條之一鎮江鍋蓋面的傳說故事。
相傳很多年前,有對恩愛的小夫妻,平日裡夫唱婦随,舉案齊眉,相敬如賓,日子過得很是甜美。惟美中不足的是小丈夫的胃不好,老吃不下東西。為調治好丈夫的胃,妻子動足了腦筋,想盡了辦法。
有一次,她把竹蔑排成行用細繩穿連起來,平鋪在揉好的面團上,然後找來一根粗竹杠,一頭固定在案桌上,自己坐騎在竹杠的另一頭,上下不停的颠跳擠壓,當面團被擠壓成薄薄的面皮後,遂用小刀切細下鍋,在向鍋中加水煮面時。
她不慎将一木制的湯灌蓋子碰掉到了鍋裡,因為水燙,就沒有撈起,讓它和面條一塊兒煮了。沒想到,這樣煮出的面味道卻出奇的好。竹蔑壓榨的面條上有毛孔,鹵汁入味,粗竹杠反複彈壓的面,耐嚼而富有勁道,鍋蓋壓煮的面條透熟而不爛,一向胃口不好的丈夫竟胃口大開,一下吃了很多。
飯後他問妻子用什麼妙法煮出了這麼好吃的面,妻子以實相告,丈夫聽後認真的吩咐道:“這種方法做出的面條風味别具,美味可口,下次煮面都按此法煮吧”從此,鍋蓋面的制作方法就在那位聰明賢惠的小媳婦的言傳身授下,慢慢地在民間流傳開了。
另一種說法:有一對姐弟,相依為命。弟弟有病,口味不佳,姐姐天天下面給他吃,可弟弟總是說面條下硬了。于是,姐姐想辦法擀細面條,将面團放在案闆上,用一個竹杠,人坐在上面壓着面團跳,從左到右、再從右到左,将面團壓得薄薄的,然後削成細細的面條。
姐姐将面條放進鍋裡,又想加點青蒜,手忙腳亂之際,将旁邊湯罐上的小鍋蓋放進了大鍋。沒想到,這樣的面條卻讓弟弟吃得又多又香。原來,用小鍋蓋四周透氣,這樣下出的面不容易爛,有筋道,味道更佳。從此,鎮江的鍋蓋面名聲大振,大街小巷裡出現了很多做鍋蓋面的夥面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