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天大範圍高溫不斷,中央氣象台也持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甚至紅色預警——高溫紅色預警發布标準為24小時内最高氣溫将升至40℃以上。
白天“烤”,晚上“蒸”,對于我國大多數地區而言,今年的伏天格外難熬。而在全球範圍内,高溫同樣逐漸逼近曆史紀錄級别,氣象數據顯示,格陵蘭島被接連不斷的暖空氣襲擊,7月中下旬的冰川融化規模創曆史紀錄。
但與此同時,正值夏季汛期,多地暴雨頻發也屢次登上熱搜,冰雹、龍卷風、閃電、雷擊等異常天氣也此起彼伏。7月17日,青海省海西州東部地區出現明顯降水天氣過程,其中,天峻縣木裡鎮出現罕見的降雪天氣……
最近幾年,天氣為何越來越不可捉摸?高溫在未來是否會是一種長期現象?氣候變化對跟我們生活在一起的動物,以及遠方的動物有什麼影響?近日,新京報書評周刊·文化客廳系列活動第138場,我們邀請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魏科、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程超源做客直播間,對這些問題做出了回答。
分享嘉賓
魏科,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
程超源,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
異常高溫與桑拿天,
都是全球變暖的結果
北方地球為什麼會持續高溫?極端天氣影響之下,我們會看到哪些變化?對于這些提問,魏科表示,其實進入今年6月,我國部分地區,特别是河北、河南等中原地區已經進入高溫天氣,一些地方氣溫甚至達到了44℃。此後的高溫天氣則主要集中在包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江西等在内的華東地區。
在全球範圍内,美國東部地區,包括西班牙、德國、法國、葡萄牙在内的西歐部分地區都出現了高溫天氣。而這意味着,我們現在确實正處于一個全球變暖的世界裡,現在的氣溫,比一百年前普遍上升了大約1.1℃至1.2℃。
在過去幾千年中,地球的溫度都非常穩定,變化幅度并不大,但現在全球溫度越來越高,并且還在加速升高之中,魏科認為,這足以證明現在全球變暖的現實,而且未來有可能會變得更嚴峻。這是因為在大氣之中,二氧化碳是一種具有長生命周期的氣體,所以變暖還會持續很長時間。這意味着,至少未來三十年,一定會越來越熱,我們會交給孩子們一個很熱的世界。
紀錄片《冰凍星球》截圖,格陵蘭島冰川入海的速度是以前的兩倍。
在過去,武漢、重慶等城市都屬于火爐城市,而現在,河南、河北、陝西等中部省份也出現了火爐地區。
魏科表示,幹旱跟高溫是相互疊加的,越幹旱的地方在相同的熱量之下溫度更高,而溫度變得更高以後,會加劇一個地方的幹旱情況。因此,河北等地區的高溫,除了和極端天氣有關外,和這些地方屬于比較幹旱的區域也有一定關系。過去我們經常說四大火爐城市,但今年夏天幾乎是遍地火爐,要從中選出一個最熱的地方也變得越來越難。中國最熱的區域實際上是新疆的吐魯番地區,但東部地區的城市人口稠密,出現高溫天氣所産生的影響也就更加嚴峻。
魏科認為,就他的個人感覺而言,今年重慶尤其熱。重慶最高溫度連續在40℃以上,夜間的最低溫度也經常在33℃左右,以至于很多家庭空調都是24小時不間斷地開着。這種非常炎熱的天氣會對很多人的健康産生很大的影響,特别是老年人和獨居人士,高溫天氣下待在密閉房間之中非常容易出現健康問題。因此,在高溫期間,我們一定要更加關注這些群體,包括那些不得不在戶外工作的外賣小哥、環衛工人、消防隊員等。
保潔人員正在烈日下忙碌工作。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對于身處北京地區的人們來說,除了炎熱之外,一個非常普遍的感受是夏天也變得越來越潮濕,與此同時,近兩年來北京冬天的低溫天氣也比較多。
北京的天氣又悶又熱,這樣的感覺魏科也有。他曾在南方讀大學,在南方這種天氣被稱為“桑拿天”。而北京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天氣,同樣是全球變暖的體現。有人或許并不相信我們正處于全球變暖之中,在他們看來,全球變暖是不存在的,因為冬天的極寒天氣也時有出現,比如2021年年初,北京就出現了創紀錄的低溫天氣。
魏科解釋說,全球變暖的體現有一個很大的特征就是“濕變得更濕,幹變得更幹”。也就是說幹旱區域、幹旱季節會變得更加幹旱,濕潤區域、濕潤季節會變得更加濕潤。具體到北京而言,就是雨季會變得更加濕潤。同時,全球整體、長期變暖,和一個區域短時間變冷、出現極寒天氣并不矛盾,甚至極端天氣的出現也是全球變暖的一種體現,因為全球變暖讓大氣環流變得更不穩定,更容易出現極端熱和極端冷事件。
中國未來,
會出現更多龍卷風天氣嗎?
如果細心關注最近的天氣,你會發現今年龍卷風的新聞似乎多于往年。近日,内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一處荒漠化草原出現龍卷風,遼甯葫蘆島興城發生小型龍卷風,廣東佛山市三水區,廣州花都區、黃埔區及增城區也都出現了龍卷風。
電影《龍卷風》劇照。
魏科表示,這些龍卷風大多是非常弱的,持續時間也很短,比如廣州市從化區太平鎮出現的龍卷風,最近的觀測站觀測到的風速是6級陣風。而正常的龍卷風風力動辄十三四級以上,更強的龍卷風力甚至可以達到十九級、二十級以上。
很多人不能區分龍卷風和台風,魏科解釋道,龍卷風的尺度非常小,像個柱子一樣從天上下來,直徑一般在一百米至幾百米之間,最強大的龍卷風直徑也不會超過一公裡。但台風很大,空間尺度大約會在上千公裡以上。從風速比較,龍卷風的風速要比台風大,台風的風速一般能達到每小時120公裡,龍卷風的風速經常能達到每小時300多公裡。因此,龍卷的破壞力會更強一些。
魏科說,一個好一點的消息是,龍卷風在中國很少,這跟地形有關系,“我們中國山多、地形複雜” 。美國每年平均至少有1200次龍卷風,而我們國家按照過去十年的統計,總共有二十多次較強的龍卷風。至于弱龍卷風,一年會有十一二次,這樣加起來,龍卷風每年在我國大概出現不超過十五次。而我們現在之所以感覺到龍卷風天氣越來越多,是受媒體影響的結果。
未來龍卷風會越來越多嗎?針對這個問題,魏科認為,目前還沒有相關研究表明有這個趨勢。至于遇到龍卷風如何求生,魏科提醒“看到它一定要遠離它”。魏科說,雖然龍卷風的中心風速很快,但旋風整體的移動速度沒有那麼快,隻要距離它稍微遠一點,風速就會降低。如果避不開,就要迅速前往比較堅固的屋子裡,比如大樓裡的衛生間,“周圍比較密閉的地方會好一點”。
高溫天氣持續,
蟑螂未來會“統治”這個世界嗎?
在魏科看來,推算全球變暖的未來變化,相當于解一道非常複雜的數學題,而在這道數學題中,有很多不确定的部分。未來的氣候如何變化,取決于在這個演變過程中,人類如何響應它。人類的響應會真實地改變氣候的未來走向:汽車的排量越來越大,房間越來越豪華,如果我們按照這樣的方式發展下去,未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就會越來越多,全球的氣溫也會越來越高。
“未來的氣候取決于未來30年我們和我們的孩子怎麼來适應這個世界、怎麼來改變這個世界。”從這一點來講,魏科表示,雖然未來會越來越熱,但我們是可以有所作為的,比如采用節能環保的方式,用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替換現有能源。當然,魏科也表示:“我們采用低碳的方式或高碳的方式在未來30年會有所差别,但可能差别會很小,要體現出很大的差别得在30年之後。”
氣候正在改變我們的世界,深受氣候影響的卻不隻是我們人類。紀錄片《地球改變之年》之中,沉寂的城市傳來鳥鳴、鲸魚有了新溝通方式、水豚出沒于南美洲郊區,世界各地的人都有機會以前所未見的方式接觸大自然。減少郵輪交通、每年關閉沙灘數日,或者其他促進人類和野生動物和諧共處的行為改變,可以為大自然帶來實實在在的影響。如何去看待這些同樣生活在地球之上的動物重返我們的生活之中?全球變暖,又會對動物帶來哪些影響?在《當世界變得不一樣》這套書中,魏科通過小動物給作者寫信的方式,闡述了它們在極端天氣下的種種遭遇。很多關于動物和氣候變化的問題,都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
紀錄片《地球改變之年》。
直播中,嘉賓們也讨論了氣候變化對我們身邊動物的影響。很多人可能還對前一段時間上海白蟻爆發的事件記憶猶新。但程超源表示,其實不隻是上海地區,在整個南方地區,每年的4-6月,都是白蟻的繁殖季,到了這個時間,大批的繁殖蟻會離開巢穴,集體進行婚飛。作為北方人,程超源小時候并沒有見過白蟻,但在老家,每年同樣可以看到螞蟻和蜜蜂的婚飛。
雖然很多人覺得白蟻像螞蟻,其實從親緣關系來看,白蟻更接近蟑螂。白蟻和蟑螂一樣,都是喜熱的昆蟲,随着全球氣溫的升高,它也會像蟑螂一樣,慢慢向高緯度地區蔓延。也就是說,全球變暖,對白蟻而言,可能是件好事,因為這有利于它的繁衍和發展。
那麼,近年來愈發炎熱的高溫天氣如果持續下去,未來蟑螂會“統治”這個世界嗎?
雖然我們經常說蟑螂是“打不死的小強”,認為蟑螂是一種生命力極為頑強的昆蟲,但程超源表示,蟑螂其實比我們想象的要脆弱得多。在整個昆蟲綱,昆蟲是物種種類最多的一個類群,目前已知的有100多萬種,但全球隻有6000多種蟑螂,所以蟑螂并不是一個特别繁盛的類群。在野外,蟑螂的天敵很多,蜘蛛、蟋蟀、老鼠等都會捕食蟑螂,因此野外的蟑螂并不算泛濫。回歸到家中,我們平時在家裡可以看到的蟑螂有十多種,它們有一個緻命的弱點,就是怕冷。蟑螂和白蟻同屬蜚蠊目,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喜濕熱。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有蟑螂的區域很難将其消滅掉,人們常說,發現一隻蟑螂,就有成千上萬隻蟑螂躲在暗中沒被發現。這是因為,這些蟑螂生活在适合它們居住的範圍内,繁殖能力非常強。如果對一對蟑螂不進行控制的話,一年能夠繁殖出成千上萬隻蟑螂。但如果脫離了人的環境,它們就隻能普普通通地活下去了。想要根除蟑螂,必須一次性完全根除掉,隻要留下來一對蟑螂或者說蟑螂卵,那過一段時間還會爆發。
極端高溫天氣會對蟑螂帶來不利的影響嗎?對此,程超源表示,任何動物都有其生理上限,但蟑螂生活的區域,如果太熱,人類也無法生存下去,所以家裡的溫度一般不會超過蟑螂的耐受上限。從這個角度而言,魏科表示,蟑螂取暖、避冷都靠着人類,“人類幫助蟑螂很多”。
北極熊、企鵝和亞洲象,
更危險了嗎?
在網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骨瘦如柴的北極熊圖片。魏科在《當世界變得不一樣》中也分享了類似牽動人心的動物事件,比如在加拿大和俄羅斯北部的一些小鎮,北極熊闖入了人類社會,在垃圾桶中翻找食物,雲南亞洲象集體北遷等。這些事件無不讓我們思考,全球變暖是否極大地影響了它們的生存環境?在當前的保護措施之下,它們的生活狀況有沒有得到一些改善呢?
對此,程超源表示,北極熊的現狀整體來說沒有那麼慘,雖然它現在也處于一個相對易危的狀态,但網上的圖片其實是一些個例。
紀錄片《冰凍星球》中的北極熊。
随着全球氣候變暖,北冰洋冰蓋的融化和縮小使得北極熊的可活動範圍也随之減小,這對北極熊的生存是有一定影響的。但就目前對北極熊種群的監測來看,這一種群相對來說還是較為穩定的。在全球範圍内,目前還有大約兩萬隻北極熊,對于這種大型食肉類動物來說,兩萬的數量雖然不算多,但也不算太少。按照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劃分,北極熊現在處于易危狀态,也就是說還沒有達到瀕危狀态。但栖息地的不斷縮小或者喪失,可能導緻北極熊向四周擴散,使得北極熊有了更多和人類接觸的可能性。
魏科補充表示,對于北極熊來說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目前北冰洋的冰蓋面積比2020年時的正常面積減少了40%,而在未來30年,如果全球變暖持續下去,很可能會在某個夏季出現北冰洋所有冰蓋都融化的場景。但科學家也觀測到,除了依靠海冰捕食獵物外,在夏季時,北極熊也會選擇一些湖泊捕魚或者撈食一些海藻。因此,北極熊目前的狀态還比較穩定。
對生活在南極的企鵝來說,情況又有不同。程超源說,南極洲的動物生活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人為幹擾因素很少,所以企鵝種群的波動變化更多地反映了氣候變化的影響。就目前來看,南極冰蓋的減少,氣候變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都會導緻企鵝繁殖區的減少,進而導緻這一種群的減少。參考曆史數據,現在南極洲企鵝種群的數量已經連年有所下降。而另外一項研究表明,如果碳排放量沒有得到控制,到本世紀末,80%的帝企鵝會瀕臨滅絕。也就是說,相比北極熊而言,全球變暖會讓企鵝的前景更加危險一些。
紀錄片《冰凍星球》截圖。
雲南亞洲象的北遷在2021年是個大新聞。程超源介紹,我國國内的亞洲象目前一般生活在雲南一帶,并沒有遠距離遷徙的習慣。而紀錄片中比較常見的非洲象,每年都需要遷徙。這是因為大象需要大量的食物,伴随着季節和氣候的變化,非洲象需要随着草木等食物的生長變化進行遷徙。也就是說,象類本身有着遷徙的基因,雲南亞洲象的這次遷徙,一定是有什麼原因刺激,喚醒了這種遷徙基因。但到底是什麼刺激了它們的遷徙呢?現在說法也比較多,有的說是氣候變暖導緻栖息地環境的變化,也有人認為是樹林類型改變了、食物改變了之類的原因,但是目前還沒有定論。
在雲南亞洲象“出走”以後,魏科找到了雲南大學的生态學家王海軍研究員,探讨大象為何會離開栖息地。同時,魏科還找到了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大型獸類多樣性與保護研究組組長、西班牙籍熱帶保護生态學家坎波斯·阿爾塞茲(Jose Ahimsa Campos Arceiz)研究員。最終得出的判斷是,大象之所以要北遷,和2019年至2020年間發生在西雙版納地區的嚴重幹旱密切相關——這次幹旱是過去六十年間,有觀測記錄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幹旱。而且,大象出走的時間并非2021年,而是2020年。
坎波斯·阿爾塞茲還做出了一個判斷,雲南亞洲象的這次“出走”,是一場漫無目的的漫遊。魏科說:“它不知道自己要去哪兒,但是它知道待在原地,整個家族可能會有很大的危險。結果證明,這頭帶隊的‘老奶奶’大象的判斷是正确的。它們一路受到大家的保護,健康情況都很好。”魏科将亞洲象北遷的故事寫進了《當世界變得不一樣》中,在魏科看來,這次冒險出行對于整個大象家族而言,是一次收獲滿滿的出行,“如果它會寫遊記的話,一定是非常精彩的遊記”。
活動的最後,魏科與程超源分享了如何幫助孩子理解我們的地球、理解現在人類與動物生存的境況。魏科提到,當孩子開始觀察周邊的世界、關注動物,理念的交流和互動就開始了。現階段需要讓孩子理解全球變暖是如何産生的,個體如何應對極端天氣帶來的後果,如何保護自己,以後需要讓孩子逐步意識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我們正處于地球曆史上史無前例的全球變暖時期,氣候變化不僅關系到動物的生存,也關系到人類的未來,而真正能夠幫助動物和人類自己的,是我們每個人的力量。
活動相關圖書
《當世界變得不一樣》
作者:魏科
出版社:耕雲文化 |廣東海燕電子音像出版社
掃描二維碼,關注視頻号
收看直播回放
關注日後精彩直播
本文整理/何安安
本文編輯/呂婉婷
海報設計/劉曉斐
本文校對/楊許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