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有這個經驗,就是去外面餐廳吃飯的時候,吃到以牛肉為主要原料的菜品時,有些會覺得口感過于滑嫩,但味道有如嚼蠟。
但要說是豬肉冒充的似乎也不太像,倒像是勾芡後軟化過度的那種感覺。
總而言之,外面飯館裡做的牛肉吃在嘴裡不香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香噴噴的牛肉
以前曾經聽一些開過餐廳的人提起過,有些餐廳裡的牛肉是用靠近豬胸口處,兩肺之間的碎肉做的。
那個部位的的肉都是小塊碎肉,比其它部位的豬肉顔色要深,卻比牛肉顔色淺,而且價格便宜,我自己也曾經去肉類批發市場看過,确實有這樣的碎肉存在。
當然,這些傳言未經證實,我自己也沒有買過,不能得到證實,姑且當作謠言,付之一笑罷了。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許多餐廳裡出于成本考慮,用了價格像對低廉許多的“調理牛肉”。
色澤黯淡、肉質疏松的調理牛肉
所謂“調理牛肉”,就是以小塊牛肉或者碎牛肉之類的邊角料為主,加入水、食鹽、增鮮劑、保水劑、食用明膠之類的添加劑,甚至還有其他肉類比如豬肉、鴨肉,混合在一起長時間腌制,壓制合成為“調理牛肉”。
而我們平常在菜市場買的牛肉,則一般都是“原切牛肉”,也就是除了宰殺、切割工序之外,沒有經過任何加工,也沒有添加任何其它原料的牛肉。
對于懂行的肉人來說,這兩種牛肉不論是在外觀上,還是口感上都是有很大區别的,自然不會輕易混淆。
被我捏成肉泥的調理肉
但是對于不經常買菜、做菜的人來說,往往卻難以分辨出來。
從外觀上來看,很多“調理牛肉”基本上沒什麼紋理,顔色暗淡無光,肉質疏松,甚至手上稍微用點力就能捏成肉泥。
而“原切牛肉”則色彩鮮豔,帶着明顯的血色,而且肌理清晰,肥瘦分明,肉質也非常緊實,用刀切都比較費勁,如果用手捏,最多按照紋理方向撕開一道縫隙,絕對不可能捏成肉泥。
色澤鮮豔、肌理清晰的原切牛肉
從口感上來對比,“調理牛肉”做熟以後給人口感比較滑嫩,但是牛肉原本的味道基本上消失的差不多了。就好像肉味越來越淡的火腿腸一樣,似乎也有人在牛肉裡面添加了很多面粉似的。
而“原切牛肉”做熟之後味道濃郁,有的還會有一股淡淡的牛膻味,肉質緊實。如果是牙口不太好的人,吃起來還比較費勁,需要小火長時間焖熟或是以其它方法處理才能吃的慣。
這兩種不同的牛肉口感差異巨大,愛吃牛肉的人一般還是可以很容易辨别出來的。
小炒牛肉
說了這麼多,想必大家也有了大概的認知,以後如果吃到很嫩而又沒什麼牛肉味的牛肉,就要小心分辨了。
要是商家是用豬碎肉當牛肉賣,那肯定是屬于欺詐。當然現在這種情況應該會越來越少,畢竟如今舉報渠道多了,商家違法成本也有點高。
如果商家用的是“調理牛肉”,卻是符合食品安全法的,不屬于欺詐消費者,你也拿商家沒有辦法。
小炒黃牛肉
雖然“調理牛肉”屬于允許銷售的商品,但對于很多經常自己下廚做菜的人來說,嘴一般都比較挑,會追求食材原味,像“調理牛肉”那種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劑的食材,自然是吃起來味同嚼蠟。
而對于一些不怎麼下廚的人來說,可能因為城市生活的便利性,也可能飲食習慣的不同,平常吃的就是用澱粉之類的調料攪拌腌制過後再行烹熟的肉類,已經吃慣了那種口感滑嫩的味道,反倒吃不慣比較有嚼勁的原切牛肉了。
這種情況也是常有的,這也是個人口味不同,無可厚非。
大塊牛肉食欲十足
但如果你不喜歡吃“調理牛肉”,那麼去外面飯館吃飯時,遇到水煮牛肉、黑椒牛肉、肥牛卷之類的菜品時,就要小心點了,因為很可能就是以“合成調理牛肉”為原料做的。
其實我個人還是認為,不光是高端的食材隻需要最樸素的烹饪方式,普通食材也無須過度加工,以免失了原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