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相信很多人對這兩句詩不陌生,短短十四字,就涵蓋了華夏民族近千年的曆史。
每一個朝代的更叠,對于平民來說,都是無盡的殺戮與災難。
而近代中,最受氣的莫過于大明朝的子民了,前面被元朝欺負,好不容易揭竿而起将其打跑,安穩了沒幾百年,滿清進關,又卷進了國破家亡的戰争中。
有句話講的好:“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稍有熱血之志,怎能甘願坐以受辱。
話說明末清初時,在山西太原,有一位叫“傅山”的文人,是出了名的“反清複明”之士,不僅博學多才,還精通醫術,為了給自己母親補身體,參考《本草綱目》自撰一良方藥膳,取名為“八珍湯”,非常大補。
後來又将此方傳給當地一家清真飯館,并改名為“頭腦雜割”,簡稱“頭腦”。
聽到這裡,大家肯定也是摸不着頭腦,其實這隻是它的名稱,傅先生還給飯館提了個字号,叫“清和元”。
這種帶有“養生堂”風格的名字,連起來就是“頭腦雜割清和元”,這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極具嘲諷性。
大元:欺負你的明明是滿清,為啥我也跟着躺槍?你還想吃我腦子!
得益于當時的局勢不穩定,清政府也沒時間管這個,“頭腦”這種美食,可以說是在“僥幸”中流傳下來。
所謂八珍,指的是由黃芪、煨面、蓮菜、羊肉、山藥、黃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的藥膳,共計8宗,将藥摻于食中,有着滋陰補血,活血健胃的功效。
一直到現在,很多老太原人都喜歡淩晨5、6點鐘出門,頂着将白不白的天光,就為了喝上一碗頭腦,這叫“趕頭腦”。
而經營頭腦的店鋪,為了指引食客,則會在門前挂一盞紙皮燈籠,做一個獨特的标志。
“頭腦”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碗濃稠度略高的湯糊,這是用煨面(炒面)熬成的,其中的佐料有黃茋、黃酒、酒糟。
碗中放入山藥、蓮菜(藕片)、酥爛的羊肉塊,再倒入湯糊,最後點上些許羊尾巴油丁即可。
“頭腦”整體清淡,湯糊與食材均無鹹味,聞到的隻有羊肉香、藥香和酒香,再佐以花椒水腌的韭菜,作為“引子”吊鹹,要不然吃起來會感覺寡淡無味。
當然,一頓飯光喝頭腦,還是遠遠不夠的,有湯必有面,“羊肉燒麥”就成了最好的搭配。
山西人将它叫做“稍梅”,比“燒麥”文雅了許多,薄而透色的面皮下,滿是羊肉的鮮香,還能吃出蔥與姜末的味道,一口下去湯汁都能迸出來。
順便提醒下大家,在山西,1兩“燒麥”是指1兩燒麥皮,可不是總重量,每兩大約有5個,如果有機會來山西,可千萬要搞清楚。
面香、羊肉香、藥香、酒香混合,一齊下肚,能夠明顯的感覺腹部溫熱。
也許現在是商業化了,一年四季都能喝到“頭腦”,如果再往前幾年,這種美食隻在秋冬季節才有供應,因為“頭腦”屬溫補之食,再搭配羊肉餡的燒麥,更容易讓人上火。
一個地道的老太原人,在天寒地凍的時節中,喝頭腦不僅要搭配燒麥,還得加上一壺“山西黃酒”,略發甘甜,溫潤消食,喝完之後,全身都暖烘烘的,甚是舒服。
“頭腦”就像北京的豆汁一樣,口碑兩極化,畢竟它的前身是“藥膳”,喝不慣也很正常,在食用過程中需要慢慢品,等品順口之後,保證是越喝越好喝。
——輕肥說——在早年間,“頭腦”可是有錢人才能吃起的,因為光是這些食材就價值不菲,現在能發展為平民小吃,也是一大幸事。
而發明它的傅先生,縱使數次被清政府逮捕關押,卻依然沒有屈服,美食隻是其一,忠君愛國的品行才是最令人欽佩的。
相比也是他在這三晉大地上,萬古流芳的重要原因。
本文由@輕肥食譜原創,歡迎關注,讓您吃個明白,吃個痛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