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腐乳
臭腐乳的誕生是王緻和的功勞,落榜的他無心做豆腐生意,就把豆腐切成小塊放在缸中用鹽腌着,多日後發現豆腐變成了青色、散發陣陣臭味,吃起來卻臭中帶香、耐人尋味,于是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臭豆腐。還曾被慈禧太後賜名“青方”,列為禦膳小菜。
黴千張
被宮廷譽為“奇菜”的黴千張是紹興市上虞松廈鎮的著名特産,風味獨特,可油炸,可清蒸,它以鮮潔、清香(臭)、素淡而聞名,是豆制品中的佳品。黃豆浸脹後磨成漿汁,用文火燒熟,以鹽鹵打花後,倒在土粗布上壓幹水分,做成薄、勻、燥的“千層衣”,疊齊切成小條,下面墊上幹淨的籼稻稻草,上面壓一塊豆闆,放在較暖的地方黴化後即可食用。
臭豆腐
臭豆腐主要有兩個産地,一為長沙,一為紹興,兩者的制作及味道差異很大。長沙的臭豆腐将豆腐在放有冬筍、香菇、曲酒、浏陽豆豉的鹵水中浸透,待其表面生出白毛顔色變灰臭氣撲鼻後,再用油鍋炸至顔色變黑表面膨脹後撈出,澆上蒜汁、辣椒、香油,即成芳香松脆、外焦裡嫩的臭豆腐。
紹興的臭豆腐的制作過程類似,但用料不同,乃是将豆腐浸入臭苋菜梗的鹵汁中腌制而成,可蒸可炸,炸出來的臭豆腐金黃誘人。
各地還有用臭豆腐搭配其他食材制作美味的習俗,比如廣東和南京的臭豆腐肥腸鍋仔口感鮮香過瘾,也是有口皆碑的美食。
臭苋菜梗
上面說了,臭苋菜梗對于制作紹興臭豆腐極其重要,據說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那叫一個曆史悠久!别看圖片上這梗長得跟甘蔗似的,其實它與我們春天食用的是同一品種,隻是經過“瘋長”之後而成。
把苋菜梗小段小段切開在水中浸泡一天再晾幹,而後抹上一定比例的食用堿,過上兩天後,把冷鹽開水倒進盆裡繼續腌制,次日即可上桌了。天然發酵而成的臭苋菜梗相對味道沒那麼濃郁,味道都在墨綠色的鹵汁中,吸吮起來微臭之餘竟有股清甜味道。
用臭苋菜的鹵汁還可以漬出其他許多蔬菜,如臭毛豆、臭冬瓜、臭南瓜、臭絲瓜等等,都是甯紹農家春夏用餐時的獨特風味菜。
徽州毛豆腐
毛豆腐也叫黴豆腐,徽州名菜,其誕生的故事多與明太祖朱元璋的經曆有關,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豆腐切塊後發酵長出寸許白毛,就是毛豆腐了,一般吃法是油煎成兩面略焦再紅燒,也可以油炸、火焙或清蒸。而古徽州最有情趣的吃法,是向街頭走街串巷的貨郎買上一份毛豆腐,澆上香油,淋上辣椒糊,就着油鍋邊吃邊聊,既鮮美可口,又獨具風味。
臭鳜魚
臭鳜魚同樣是徽菜中的代表作,又稱桶鮮魚,腌鮮魚,腌鮮在徽州土話中就是臭的意思。鳜魚用淡鹽水腌漬經六七天後,會發出似臭非臭氣味,将其放入油鍋略煎,配以豬肉片、筍片,小火紅燒至湯汁濃縮,即成。這魚聞着臭吃着香,肉質鮮嫩,保持了鳜魚的本味原汁,擁有大量粉絲。(不過偷偷說一句,我是真心受不了臭鳜魚的味兒_(:з)∠)_)
豆汁兒
說到“臭美食”,還是不能漏了豆汁兒。豆汁兒曾經也是宮廷禦膳,是以綠豆為原料,将澱粉濾出制作粉條等食品後,剩餘殘渣進行發酵而成,據說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豆汁兒色澤灰綠,豆汁濃醇,愛喝的人說它味酸且微甜,不愛喝的人則說像泔水,酸臭。我倒是喝過,沒太排斥但也不喜歡,心想北京人口味可真夠獨特的……
臭面筋
臭面筋是武漢和南京兩地的特色菜,聞上去奇臭無比,吃起來味道鮮美異常,是一道不明于世的民間菜。武漢臭面筋配辣椒炒或者燒臘魚,鹹、香、辣,很是下飯。南京人多用臭面筋來調味,佐粥或炒菜都是極好的。
螺蛳粉
其實準确地來說,螺蛳粉臭臭的味道,跟粉本身沒有關系,而是其中放的酸筍在“作怪”。酸筍在南方較為常見,其中又以廣西為甚。八桂之地的一些地方風味小吃,都少不了酸筍的陪襯,除柳州螺蛳粉外,南甯老友面、桂林米粉、侗族風味酸辣湯等都有它的身影。
酸筍的制作方法非常簡單,将筍去殼後,切段置于大瓦甕中,加入米水浸泡,然後密閉瓦甕蓋口,浸泡半月左右即成。香而不腐,聞之開胃,想之流涎,吃之打滾——這就是好這口的人最貼切的形容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