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裡的桃
孝義小村出好桃,
粘核離核豬血挑。
桃園垙裡走一遭,
保你管夠咥個飽。
——順口溜
傳統
美食
孝義市東部平川地區,有兩個俗稱“大村”、“小村”的相鄰的村莊。“大村”官名叫大孝堡;“小村”官名叫文明村。孝義東鄉一帶人們有“大村不大,小村不小”的說法,大概是說兩個村大小差不多吧。大村以唐孝子鄭興“割股奉母”聞名;小村則是以出産優質“豬血桃”而出名。
盛夏,小麥登場以後,夏桃成熟了。一個個金黃泛紅、嘟嘴含笑的桃子,挂滿枝頭。小村裡的桃上市了。市場裡、廟會上,城街鄉巷裡,到處可以聽到“小村裡的桃來——”的叫賣聲。其中,有地道的小村桃,也不乏以其他地方産的桃冒名而招徕顧客的。可見“小村裡的桃”确是質優味美,名不虛傳。
食
傳統
美食
小村裡種桃的曆史,至少也有五百年以上。據文明村村民李林生考證,“小村”并不是“文明村”的俗名,而是在明代以前這裡就叫“小村”。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孝義縣地圖标有“小村”,方位在縣城東南方。據孝義縣文明村《史氏家譜》扉頁說,他們家族原在介休西底村,明正德年間(1506—1522)移居孝邑“小村”。他們家族認定,迄今在文明村繁衍到第十九代人的先祖,當時的定居地,是孝義縣東鄉叫“小村”的地方。可見,“小村”村名稱謂的曆史,在五百年以上,小村裡桃的栽種曆史,也不下五百年。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張冕撰修孝義第一部縣志時,為“小村”之景《元都春色》賦詩中,有這樣的詩句:“燒痕芳草競芳菲,爛漫花光遙四圍。”想那春天可以“遙四圍”的“爛漫花光”,該是成片桃園的桃花。明代萬曆三十五年(1607),趙讷撰修孝義第二部縣志,也詩贊“小村”的《元都春色》雲:“春賞過仙宇,遲遲日色暄。繁花與幽意,相對兩忘言。”到清代雍正四年(1726),方士模撰修孝義第三部縣志時,元都勝境已廢,他為此景廢止歎詩曰,“桃開花無主,淺深紅路口。老興較春濃,尋芳頻中酒。”據考,《元都春色》乃縣東五裡“小村元都觀”之春景。“元都觀”又名“玄都觀”,歲春桃花盛開之際,春遊者多至其間。由于明末清初“元都觀”敗落,使“元都春色”失色。三部縣志都贊歎“元都春色”的桃花,可見“小村”栽種桃子的曆史和桃子的聲名,是有史可考的。至今,文明村位于蘆北村口的地,地名仍叫“桃園垙”,約有500多畝。有其名必有其實。想那五百多畝面積的“桃園垙”,當年不是滿栽桃樹,起碼也是栽植過桃樹的。
傳統
美食
據現今八九十歲的老人回憶,“小村裡的桃”有夏桃、秋桃之分。一般夏桃粘核,秋桃離核。最優質的桃是“豬血桃”,因桃皮、桃肉、桃汁、桃核,皆紅似豬血而得名。此桃碩大如拳頭,個個紅光煥發,精神飽滿,桃嘴扭嘟,煞是喜人,咬一口,紅汁滴豔,綿軟甘甜,十分可口。有道是“歪桃正棗圪瘩梨”,那長得歪的、桃面爆出一圪瘩粘粘桃膠的、有麻牛啃過痕迹的桃,口感最好。
“小村裡的桃”之所以優質、味美,除水土地脈好外,關鍵是在育種栽培上下功夫。據老年人回憶,選桃種很重要。有經驗的桃農,往往把結得又大又紅的桃子留在樹上,待到熟得将要自動蒂落時,摘下來,将桃核包好吊在茅坑裡養,大概是要讓桃仁飽吸人糞尿的養份吧。人常說“桃三杏四梨五年”。其實,桃樹不止三年挂果結桃,而是得四五年。桃仁種在地裡培育,長苗、移栽就得二年,且得肥料充足,以使苗架茁壯。移栽後,随着樹冠的擴展,樹下的肥盆也得擴展。樹冠多大,地下根須就有多大,地面澆水施肥的盆子也得擴張多大。隻有這樣,根根須須才能充分吸收水分、養分,供應樹的枝葉生長,結出的果實才能碩大鮮美。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小村裡有幾十塊桃園,碩大好吃的離核豬血桃,聲名遠揚,縣城商販們紛紛到小村裡來販桃。解放後,随着合作化追求高産,多種糧食作物,桃園漸漸改種了高粱、玉茭,豬血桃也便消聲匿迹了。後來,文明村雖然又栽植了200多畝桃樹,但因推廣矮化密植新技術,加之品種退化、粗放管理,人們便再也吃不上碩大甜蜜的離核“豬血桃”了。
——————
【注】
* 歪桃正棗圪瘩梨:孝義方言俗語,是說桃是歪的好吃,梨是表面有圪瘩的好吃,而棗是結得端正的好吃。
* 麻牛:孝義土話,學名金龜子。一種寄生在桃樹上的昆蟲。
* 桃膠:桃膠,是桃樹皮中分泌出來的樹脂,又名桃油,桃脂,桃花淚。是比較粘稠的液體,通過太陽曬而成固體。有桃膠的桃口味好。
作者
來源:“木易真金”微信公衆号
長按二維碼,點擊“識别圖中二維碼”
即可關注
呂梁市新聞辦官方微信“呂梁發布”
覺得不錯請分享點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