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它為五指毛桃,可它并不是桃子哦,它和無花果算是有些親屬關系。都是桑科榕屬無花果組的植物。它學名粗葉榕,《植物名實圖考》中它有個稚趣的名字:丫楓小樹。其實與五指毛桃這個名字相類。當中都有一詞指的是粗葉榕的葉片。粗葉榕葉片形狀多變,有的就是一個卵圓形,而有的則分出兩三個叉,多的則有五個叉,看起來像是個大手掌。所謂的五指毛桃中的五指,指的就是這五個叉的葉片。而丫楓小樹中的楓字,也是指的粗葉榕葉片分出叉來類似楓葉。
毛桃的意思則是指粗葉榕的果實,毛茸茸的,如同小桃。我第一次見到粗葉榕時,就是被它的果實所吸引的。雖然表面有一層細長的絨毛,但是它顔色橙黃赤紫,看起來就格外誘人。用手摸上去也是軟軟的,我曾經剝開一個,看到裡面如同無花果。其實榕果内部構造都是如此,全可稱得上是無花果。皆因為它們的花開在果皮之内,我們見到的無花果的果肉部分其實可以說就是它的花。從外面看當然是無法看到的。湊近了聞,這毛桃也和無花果一樣,有淡淡的香甜氣息。可惜我不敢吃,據說是可以吃的。
不知道是誰發現的,粗葉榕用來吃的部分居然不是那看起來誘人的果實,而是它地下的根。廣東有一道老火湯,就是以五指毛桃為主要原料。可以用它來煲龍骨,也可以用來煲雞肉,也可煲鴿子等等,那味道都是絕絕的。
我喝過五指毛桃煲龍骨,而且非常愛喝。倘若不告訴你這是一種榕樹的根煲出來的湯,我想你肯定會誤認為是椰子汁煲的。因為五指毛桃的根,煲出來是有椰香味的。我第一次喝就被那種特殊的香味所喜愛。那是一種甜甜的,帶着淡淡奶香的味道。
粗葉榕有益氣補虛、行氣解郁、壯筋活絡、健脾化濕等功效,因此也有“南芪”的稱呼。中醫泰鬥鄧鐵濤就認為這不溫不燥、性味平和且能補氣健脾的南芪非常适合南方濕熱的氣候使用,特别是虛不受補,最适合粗葉榕,特别富含硒元素,故而廣東人稱其為:“廣東人參”。
隻有長有五個指頭(分叉)葉片的粗葉榕,煲出來的湯才最好吃,也最有效。所以它才會被叫做五指毛桃而不是二指毛桃或是三指毛桃。據說用五指毛桃藥性與黃芪相類,号稱南芪。用它煲的湯具有健脾補肺、利濕舒筋之功,可以用于脾虛浮腫、食少無力、肺痨咳嗽、盜汗、風濕痹痛、産後無乳等症。
叫粗葉榕其實它看起來并不像是榕樹。印象中的榕樹大多是具有廣闊的樹冠,粗大的主幹,有時竟可以獨木而成林。在村口,通常可以見到那樣的榕樹,像是慈祥的老人,守護着村莊。粗葉榕則完全不同,它是野生的。就長在山邊或是林中。矮矮小小的。我沒有見過超過兩米的粗葉榕。要不《植物名實圖考》又怎麼會将它叫做丫楓小樹呢?小樹二字,用來形容粗葉榕的形态,卻是再恰當不過。
粗葉榕的果實從三四月開始就結出來了,好像一直到十二月都有。剛結出的果子是青綠色的,過不久就變成橙紅色了。雖然表面毛茸茸的,但那些細細的絨毛有時候在特定的光線下,呈現出一種朦朦胧胧的美感,像是剛出生的小鴨子或是小猴身上的絨毛,反而引誘得人想要撷取。不僅僅果實有絨毛,它的葉片和莖幹表面也是粗糙而布滿絨毛的,不然怎麼叫粗葉榕呢?倘若不小心折斷,斷口處還會流出白色的汁液。所以廣東人也有叫它牛奶仔的。
客家人自古以來,有采挖粗葉榕根來煲雞、煲豬骨、豬腳湯作為保健湯飲用的習慣,直至今日也不曾改變,可以說,粗葉榕非常受客家人歡迎,是價值非常高的中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