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健脾養胃吃什麼?怎樣健脾養胃?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5個健脾養胃粥療法,并且告訴你其它一些健脾養胃的方法,效果很不錯哦!
5食療方 給你健康好脾胃
1.白術豬肚粥
做法:白術30克,豬肚1隻,粳米60克,生姜少許。将豬肚洗淨切成小片,同白術、生姜加水煎煮取汁,再加粳米同煮成粥,早晚2次分服。
專家點評: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脘腹作脹、大便滞下等症。
2.豆蔻饅頭
做法:白豆蔻15克,面粉1000克,酵母50克。将白豆蔻研為細末,待面粉發酵後,一起加入制成饅頭。
專家點評:用于脾胃氣滞的脘腹脹痛,食欲不振或胃脘冷痛,惡心嘔吐等。
3.神曲粥
做法:神曲10~15克,粳米30~60克。先将神曲搗碎,加水2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取汁,再加入粳米煮成稀粥,分早晚2次溫服。
專家點評: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食積難消、嗳氣、泛酸水、脘悶腹脹等症。
4.玉竹粥
做法:鮮玉竹30~60克,粳米60克,冰糖少許。将鮮玉竹洗淨,除去根須、切碎,加水煎取濃汁約500毫升,再加粳米煮為稀粥,加少許冰糖即可,每日分3~4次服用。
專家點評:适用于胃火熾盛或陰虛内熱的胃炎患者。
5.椒面餅
做法:蜀椒6克,白面粉60克,蔥白莖。将蜀椒焙幹研末,與面粉拌和,加水揉成小餅狀。将水燒沸,下椒面餅,煮熟後,放入蔥白,并加味精、香油、精鹽等調味。
專家點評:适用于寒凝氣滞導緻的胃脘冷痛、脹悶不舒、食欲不振等症。
活動腳趾健脾養胃
由于生活忙碌,飲食不規律等,許多人都有胃不好的毛病,近日,日本醫學家研究發現,經常活動腳趾可以健胃。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中醫内科楊國華教授也指出,對脾胃虛弱的人來說,經常活動活動腳趾及腳部确實能起到健脾養胃的保健作用。
多動腳趾可健胃
從經絡看,胃經經過腳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間,管脾胃的内庭穴也在腳趾的部位。一般來說,胃腸功能強的人,站立時腳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胃腸功能較弱的人,不妨經常鍛煉腳趾。方法有:
腳趾抓地站立或坐姿,将雙腳放平,緊貼地面,與肩同寬,腳趾可練習抓地、放松相結合的方式,對經絡形成松緊交替刺激。
腳趾取物還可以每天抽一點時間,練習用二趾和三趾夾東西,或在坐、卧時有意識地活動腳趾,持之以恒,胃腸功能就會逐漸增強。
扳腳趾反複将腳趾往上扳或往下扳,同時配合按摩第二、三腳趾趾縫間。
按摩腳趾消化不良及有口臭、便秘者,宜順着腳趾的方向按摩,以達到瀉胃火的目的;對脾胃虛弱、腹瀉者,可逆着腳趾的方向按摩。
小腿集中脾胃經
在動腳趾的同時,還可以順手将小腿從上到下依次按摩一次,效果會更明顯。因為,小腿上集中了不少消化系統的穴位,像管脾經、肝經的足三陰在小腿内側,管胃經、膽經的足三陽在小腿外側,能夠健脾的足三裡在膝蓋下三寸的外側。按按這些穴位,都可起到健脾養胃的作用。
需要注意:做時力度以按後覺得舒服即可,但不要在過飽和過餓時按摩。兒童脾胃的穴位和成人不同,不要選擇這種方法健脾養胃。
日行千米摩胃腸
運動能加強胃腸道蠕動,加強腸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還可增加呼吸的深度與頻率,促使膈肌上下移動和腹肌較大幅度的活動,從而對胃腸道起到較好的按摩作用。
胃病患者可以參加太極拳、步行、慢跑、騎自行車等運動。剛開始鍛煉時,運動強度宜小。如采用速度緩慢、全身放松的步行,可步行兩千米左右,時間每次20~30分鐘,改善胃腸功能,對消除腹脹、嗳氣,促進潰瘍愈合有一定作用。
随着病情好轉,可适當加大運動量。
脾胃不和怎麼辦 健脾養胃5法
脾胃不和等脾胃病,如果日積月累不愈不但影響身體健康而且會導緻胃病症狀的衍生,脾胃不合等脾胃病的病因大多來自個體的飲食結構和濫用抗生素。那麼對脾胃健康的保健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招:脾胃關系,弄清主次做好防治
脾與胃是人體的主要消化器官,表裡關系。胃主受納、脾主運化,二者相互協調,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因此中醫稱脾和胃為“後天之本”。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受納”指胃接受食物和盛納食物,“腐熟”是指胃有初步消化食物之功能。經胃初步消化後的食物分為“清”、“濁”兩部分。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運化送至全身各處。故有“脾為胃行其津液”之說。其濁者,由胃下行至小腸,再行進一步消化。
脾主運化,主要指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物質的過程,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運輸與消化。水谷入胃。經胃的初步消化之後,下送于脾,由脾再進一步消化與吸收。
第二招:脾胃同治,抓住方法解決問題
脾主運化,當脾出現問題時,造成胃部消化後的營養物質不能運輸到身體各部,同時也不能反補營養給胃,脾病造成機體主症有:胃脹痛、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等。胃主受納,當胃出現問題時,容易出現脘痛,嘔吐,嗳氣,呃逆等症狀。
由此可見,脾胃病的症狀基本都是同時出現的,這也是我們平常“胃痛醫胃”難以解決問題的所在。中醫理論認為胃病屬于脾胃病的範疇,在治療胃病的同時也要解決脾病,真正的“脾胃同治”。
第三招:慢性胃炎多屬脾虛,重在調理
出現上腹部不适、飽脹、隐隐痛、燒灼感,多數進食後症狀較為嚴重,其次就是食欲下降,嗳氣、反酸、惡心等消化不良的症狀。一般以上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通過胃鏡檢查和病理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後,則可診斷為“慢性胃炎”。
減少慢性胃炎的發生主要在于“防”,因為該病主要由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吃太多生冷的食物,精神壓力大等衆多因素造成,而這些因素都會造成“脾虛”,直接或間接地造成胃部出現症狀。
慢性胃炎主要特征是“反複發作”,在治療過程中重在調理,在治療過程中藥物選擇方面常采用具有“治養結合”功能的藥物來防止複發,同時也要養成按照療程服用習慣,減低慢性胃炎的反複發作。
第四招:運動養生方式幫你養胃護胃
越來越多的人重視腿腳運動養生方式。有研究表明,經常活動腳趾可以健胃消食,起到養胃護胃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放松站立,十趾緊抓地面。兩分鐘後慢慢放松,反複數次。這樣能對足底、趾間穴位形成松緊交替刺激。還可以練習用二趾和三趾夾東西,或在坐、卧時有意識地活動腳趾,持之以恒,胃腸功能就會逐漸增強。
除了簡單地活動腳趾外,也可以在洗完腳後自我按摩腳趾。同時可以順手将小腿從上到下依次按摩一遍,效果會更明顯。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動腳鍛煉,不用刻意講究章法,力度以能夠承受為宜,按後覺得舒服即可,不要在過飽和過餓時按摩。
第五招:胃痛胃脹,分清症狀恰當用藥
(1) 肝胃不和
症狀:胃脹痛、嗳氣頻繁,反酸、舌質紅、舌苔白
治法:疏肝和胃、理氣止痛
(2) 脾胃濕熱
症狀:胃痛、口幹苦、食欲差、便溏(稀便)、舌紅、苔黃膩
治法:清熱化濕,和中醒脾
(3)脾胃虛弱
症狀:胃脹、餐後明顯,或隐隐作痛,食欲差,便溏,疲倦乏力,舌質淡或有齒印,舌苔白
治法:健脾益氣,行氣止痛
總結:以上介紹的這些健脾胃的食物,大家不妨多多食用,健脾祛濕養胃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