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耳環羊肉饸饹面
臘月裡年的腳步愈來愈近,年味愈來愈濃,年味在農村到底是什麼,有人說是殺豬的吆喝聲,有人說是在年集上的年貨上,也有人說是在外遊子的返鄉腳步上,還有人說在孩子們的歡笑聲中,大家都有不同的理解,可是黃河岸邊的山西省臨猗縣孫吉鎮的表現的更是特殊,似乎這裡的年味卻在年集上的美食上,當地人對家鄉的美食的喜愛超乎想象,人們購置年貨中也不忘坐在攤位上美美的過把嘴瘾,享受一下美食美味,特别打工的人們的思鄉之情在吃家鄉的美食上更為急切,甚至下了車也顧不上回家,便坐在小鎮年集上就先開始吃家鄉的特色美食。
當地有4種地方小吃,這幾種特色美食,幾乎就是隻有此地才可吃到,外鄉人吃過的人很少,在臘月年集上生意非常火爆,老闆們忙的都顧不上說話,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都是些什麼美食,讓孫吉人吃了幾百年依舊代代樂此不疲。
大耳環的攤位
說起孫吉的特色美食首推這種用荞麥面做成饸饹面,說其它人人皆知,在孫吉鎮上的大小飯館裡幾乎都有這道美食,特别是在街道十字口的饸烙小吃攤一家連着一家,竟有五六家之多,經過數百年的傳承,荞麥面做成的饸饹已經成為當地人離不開的美味。
說起孫吉饸饹就繞不開這位大耳環美女,她在孫吉鎮名氣非常大,她和丈夫在街頭經營羊肉饸饹已經有20多年了,孫吉鎮的集市延續了農曆制,每到二五八的時間就是趕集的日子,年集更不例外,每每到了集市日,人們都會坐在大耳環的饸饹攤位上‘咥’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饸饹面,臘月二十八是最後一個年集,她的攤位上生意非常火爆,有趕集的人還有剛剛從外鄉回來的人,“羊肉饸饹美太太,吃到肚裡熱乎乎”她在不停地吆喝着,他們忙前忙後甚至都顧不上和攝影師說話。
羊肉饸饹
荞麥面與小麥面粉按照一定比例壓制成饸饹面,即可涼調也可熱燴,暑天是涼拌饸饹最佳的吃法,天冷之後當然就是熱燴,北方人很喜歡吃羊肉,最常見的吃法便是羊肉泡,也叫作熱鍋子,孫吉人便把羊肉和荞麥面饸饹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算是給熱鍋子做了升級,做成了被大家稱作“羊肉饸饹”的地方特色小吃。
大鐵鍋裡熬制出乳白色的羊骨頭湯,抓上一大把饸饹面放進大缽碗中用滾燙的羊湯反複沖澆五六次,然後放上羊肉片,蔥末香菜,最後叫上熱羊湯就能上桌了。羊肉饸饹吃在嘴裡口感極佳,經過熱羊湯的浸泡,饸饹與羊肉羊湯快速融合在了一起,味道獨特,一碗下肚既能滿足舌尖的味覺,又能熱氣充滿全身,就冬日裡的一種享受。
劉大娘的攤位
這位已經古稀的劉大娘和老伴賣羊肉饸饹已經30多年了,是孫吉鎮最早的的一家羊肉饸饹攤位,她告訴我們說:“羊肉饸饹是孫吉的名吃,就流行在這個方圓20多裡地方,是老先人傳下來的美食,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從小吃着饸饹面長大的,現在老年人當然是最喜歡了,主要是對口味,我幹了幾十年就是稀罕這個味道,有這個手藝不撒手,以後我娃還要接着幹。”從老人的一番話裡就可看出當地人對羊肉饸饹的喜愛程度。
吃油糕的大爺
街頭上時不時會遇到吃着大油糕的老人走過,第二種是叫做黍面油糕的小吃,當地人很喜歡把它稱為黍面坨坨,它與普通的油糕區别很大,首先個頭上幾乎是普通油糕的4倍,其次裡邊的餡料是棗泥,其三吃在嘴裡有一種黏黏甜甜的獨特口感,很受老人孩子喜歡。這位70多歲的大爺說:“吃了幾十年上瘾了,隻要來趕集就要吃2個,以前的生活不好,隻有到了年關才能吃到,現在集市上都能吃到,當然了臘月裡的年集更是抵擋不住誘惑,成了習慣,吃着它就是一種鄉愁。”
冠英油糕
70歲的孫師傅是當地很有名氣的面點廚師,年輕的時候曾在供銷社大食堂工作,退休後便帶着孩子在街頭開始賣油糕,他很擅長制作黍子面油糕,他給我們介紹了制作的方法,“黍子面黏度很大,處理的方法也很講究,一般先要把黍子面蒸熟,出鍋後再添加适量的小麥面粉,和面後陳放一晚上,到了第二天才能炸制,餡料更是講究,要用上好的和田大棗的棗泥和少許白糖配置,這樣制作出來的油糕主要是紅棗和黍子面的天然甜味,口感才會獨特,我家的黍子面油糕各個環節都有秘訣,做出來的和别人不一樣,外脆裡軟,黏度适中,越吃越美,最大的特點就是即使放涼,它都不會發硬。”
熱油糕
孫師傅的油糕在孫吉炸出了名氣,他人厚道手藝好,趕集上會過路的人到此都會停下腳步,黃河對岸的陝西人都會過來品嘗,甚至還有人買上很多以備春節待客使用,年關将至生意愈發的好。據旁邊一位老人講,想這個年關的大集市上,老孫從早忙到晚,攤位上人不斷,要賣三五千元錢呢。
黃黃的火燒
這種焦黃的圓餅子就是孫吉的第三種特色美食,它叫做“火燒”。火燒和餅子在北方地區很難區分,許多地方幾乎就是同一種面食,可是在孫吉這個地方火燒就是火燒,餅子就是餅子。顧名思義火燒自然是離不開火烤的,所以至今制作火燒還是用焦炭火烤制,它的特點是酥,脆,香,外觀厚厚的火燒裡邊是層層的酥油和薄面疊加而成,用當地人的話說就是:拿在手裡掉渣渣,咬上一口掉花花,嚼在嘴裡‘酥麻麻’;餅子的純面燒烤,吃在嘴裡幾乎都是面香味道,自然是不能和火燒相提并論的。
孫吉人熱情好客,招待親朋好友總要用上幾個火燒,仿佛這才是待客之道,似乎隻有吃火燒才是最高的待遇,現在農村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很多,離家的時候都會帶上一些火燒,以解在外思鄉之苦,回到家鄉那吃火燒也是必不可少的事情。
範師傅的攤位
年過七旬的範師傅在街頭有一個燒餅攤位,他在這裡用爺爺傳下來的手藝幹了30多年時間了,當然就成了孫吉火燒的招牌,每天制作的火燒幾乎是供不應求,早上7點多就開始打燒餅,以備圓會時候火燒的不足,他介紹說:“和餅子相比較火燒制作起來比較麻煩,首先就是油酥放的很多,制作成型後還要先放在熱鏊上不停地轉動,等到一邊發硬後才能立在碳火爐裡燒烤,期間不停地翻看,以防止烤糊,由于用的油酥很多,掌握不好火候就會掉落外皮,所以每一個火燒制作時間都很長,并且是小心翼翼。”
賣火燒的老人
範師傅的攤位上主要是賣火燒,其次也有餅子,一個火燒賣3元錢比餅子的價格高出一倍,趕集上會的人很多,幾乎都是賣上幾個火燒在賣個餅子加肉,老年人的最愛還是這個老味道的火燒,牙口不好了,酥酥的火燒在嘴裡幾乎是不需要過多嚼動。這位8旬的老人家說:“吃火燒就是一種享受,嚼在嘴裡享受的就是這‘酥麻’味道,啥是好生活,天天來吃幾個火燒就是,這就是我孫吉人的最愛。”
嚴師傅
第四個美食當歸這個熱涼粉,不善言語的嚴師傅是位農民,平時農閑的日子就會趕集上會賣涼粉,幾十年的小生意已經成為家裡一份主要收入,他介紹說:“孫吉的炒涼粉和外縣的不同,我們這裡用的都是紅薯澱粉,祖上傳下來的手藝,就是一碗一碗炒,這樣才更能入味,我賣了很多年了,有一個消費群體,隻要攤子支起,常常座無虛席,一天下來就是200多碗,收入很不錯。”
熱炒中
黃河岸邊的一帶農村,傳統的熱炒涼粉各有特點,嚴師傅的炒法别具特色,鐵鏊上先倒入少許棉籽油,燒熱放上蔥花炒出香味,接着倒進一碗涼粉片,淋上老抽,翻炒數下用碗扣上,以方便涼粉加熱,數分鐘後在淋上蒜末水立即出鍋,五六成熟的蒜末給涼粉既有涼粉和蔥花的香味增加了蒜香味,彌漫在周圍的空氣中,過路人聞到也會駐足不前,忍不住坐下來吃上一碗。
吃涼粉的老人
涼粉攤上這兩位老奶奶都已經是耄耋之年,今天來趕年集就是為了吃上一碗嚴師傅的熱涼粉,奶奶們說在家裡也能做,可是就是炒不出這嚴師味道,以前農村人趕集上會看大戲才能吃到熱涼粉,這是多年的習慣了,不要說她們就是現在的年輕人也好這口,坐在街頭看着人來人往的年集會,吃一碗熱涼粉就上個熱餅子,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味道,那都是滿滿的回憶,就孫吉這熱炒涼粉味道,别的地方你吃不到。
街頭
孫吉鎮地處黃河對岸,是個典型的農耕之地,厚厚的黃土地上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孫吉人,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了好生活,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流傳下來的許多美食,過年也有它的獨特性,吃美食也是一種過年不可缺少的形式,辛辛苦苦一年到頭能用美食來犒勞一下自己也是一種生活享受。
“羊肉饸饹,黍面油糕,油酥火燒和熱炒紅薯粉”這四種特色美食已經深深的融進了孫吉人的飲食文化中,無論是在家還是在外的孫吉人,品美食過大年成了一種既定的俗成,更是一種數百年來沉澱下的家鄉味道,愈久彌香,家鄉家香都在這四季飄香的美食裡。各位您的家鄉有像這樣的美食嗎?歡迎留言。【想看到更多百姓的故事請點擊關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