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米果
贛南特色美食
大禾米果是江西省的特産,又稱黃元米果。據載,黃元米果最早在唐朝時期就已經出現,宋朝時在田村興起, 明朝時田村黃元米果被列為貢品,向皇帝進貢。是贛南有名的客家美食之一。
PART 01
曆史淵源
禾米果又稱黃元米果,是當地特色産品,其曆史悠久,是明代的地方貢品。60年代後多用粳米精制,工序繁瑣。客家人的傳統食品---黃元米果,它是以贛南本地産的糯性“大禾米”為主要原料,是贛南客家人十分喜愛的食品和送禮待客的上等佳品。
黃元米果,也稱“黃米果”、“黃粄”、“黃粿”,是江西省特色傳統名點,屬客家菜,以田村黃元米果最為出名,口味正宗。發源于江西贛縣田村,後流傳至贛縣白鹭、田村、石芫,等地,直到現在贛縣石芫、白鹭、田村的黃元米果在贛州一帶也久負盛名。據了解,田村黃元米果已經成功列入第三批贛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PART 02
制作過程
準備食材
首先我們要準備米,這種米可不是一般的米,他是粳米和糯米的混合,具體比例是多少?大概糯米和粳米的比例是1:2,這也不能絕對,也有的地方,糯米比粳米還多。
燒堿燒制
我們要準備制作黃元米果的“秘密武器”,就是一種特殊的灌木-溪黃,燒成灰燼有就得到了“黃元柴灰”。當然千萬别把他們直接扔爐子裡,那樣連灰都很難找到。
浸米浸泡
把黃元柴灰用幹淨的布包好,在桶中用水沖淋,制成柴灰水,在把淘洗好的米,用這種灰水浸泡,如果你有耐心可以浸泡他一天,如果你實在想品嘗美味,浸泡個把鐘頭也可以。
蒸熟軟香
經過了一天的浸泡之後,立即把米放到蒸籠裡蒸成飯,如果使用電飯煲,就多放點水,香噴噴的黃元米飯做好之後,再把米飯拌上昨天用過的灰水,不要太多,少量即可。把米飯攤開稍微晾幹,再蒸它一遍。
打黃元米果
把米飯放到一個石臼中舂上十幾二十分鐘,也就是電視經常看到的“打年糕”了。在家中,你可以使用一切辦法,比如:把米用灰水浸泡過後,加工成米漿,再将米漿倒在鍋中用文火煮,注意在煮米漿中要不斷攪拌,使水分蒸發而不緻燒糊,從而制成柔軟又富有韌性飯團,然後再放到石臼中舂上十幾二十分鐘,也可以。
成型包裝
面團稍微放涼一下,用手搓成條狀,并用細線把它切成一塊一塊,這樣,黃燦燦、香嫩嫩的黃元米果便做成了。說實話,這種方法實在很費神,在贛南手工做黃米果,需要親鄰朋友相助才會動工興做。
PART 03
變化和發展
現各地均改為機器制作,每年臘月均有黃元米果上市。
制作黃元米果要先用黃元柴灰加開水過濾成灰水,冷卻後浸米一夜,次日用甑蒸熟成飯,再将飯拌灰水,攤開晾幹後又蒸熟置于大石臼内,用硬雜木棍搗爛成團,起碓後,用手揉搓均勻,切塊做成各種形狀的米果。由于做工繁瑣,往往要親鄰朋友相助才會動工興做。
機制黃元米果盛行後,民間仍有少數家庭在冬季手制黃元米果。做好的黃元米果色黃味鮮,通常用灰水浸沒,藏于缸中,可留至第三年夏天。有的切碎曬幹,再用沙炒或袖炸,做成各種類型的果品。具有柔軟細嫩、熏香味鮮、爽口久藏的特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