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美食

 > 去揚州必吃十大美食排行榜

去揚州必吃十大美食排行榜

美食 更新时间:2024-06-24 20:57:40

去揚州必吃十大美食排行榜?揚州隸屬于江蘇省,位于江蘇省中部,處于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彙處古時候稱廣陵、江都、維揚,在2500多年前秦漢時期就在此建城揚州境内風景優美,也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揚菜的發源地有着“中國運河第一城”的美譽今天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揚州十大特色美食;,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去揚州必吃十大美食排行榜?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去揚州必吃十大美食排行榜(揚州十大特色美食)1

去揚州必吃十大美食排行榜

揚州隸屬于江蘇省,位于江蘇省中部,處于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彙處。古時候稱廣陵、江都、維揚,在2500多年前秦漢時期就在此建城。揚州境内風景優美,也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揚菜的發源地。有着“中國運河第一城”的美譽。今天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揚州十大特色美食;

揚州園林甲天下

1、揚州炒飯

揚州炒飯是揚州當地的傳統名吃,其起源于隋朝時期,一般主要食材為米飯、火腿、雞蛋、蝦仁等,發展到現在風味各異,品種繁多,深受人們喜愛。

據說,隋炀帝巡遊江都(今揚州)時,把他喜歡吃的“碎金飯”(雞蛋炒飯)傳入揚州;也有學者認為,揚州炒飯原本出自民間老百姓之手。據考,早在春秋時期,航行在揚州古運河邗溝上的船民,就開始食用雞蛋炒飯。舊時揚州,午飯如有剩飯,到做晚飯時,打一兩個雞蛋,加上蔥花等調味品,和剩飯炒一炒,做成蛋炒飯。

明代,揚州民間廚師在炒飯中增加配料,形成了揚州炒飯的雛型。清嘉慶年間,揚州太守伊秉绶開始在蔥油蛋炒飯的基礎上,加入蝦仁、瘦肉丁、火腿等,逐漸演變成多品種的什錦蛋炒飯,其味道更加鮮美。随後,通過赴海外經商謀生的華人,特别是揚州廚師,把揚州炒飯傳遍世界各地。

揚州炒飯選料嚴謹、制作精細、加工講究,而且注重配色。炒制完成後,顆粒分明、粒粒松散、軟硬有度、色彩調和、光澤飽滿、配料多樣、鮮嫩滑爽、香糯可口。

揚州炒飯

2、蟹粉獅子頭

清炖蟹粉獅子頭是揚州傳統特色美食,其起源于隋朝,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曆史。獅子頭就是大豬肉丸子,但肉裡面還摻着螃蟹肉、蟹黃和調料,下面再墊上青菜,然後放到蒸籠上蒸。成菜豬肉肥嫩,蟹粉鮮香,菜心酥爛,十分美味。

相傳,隋炀帝楊廣,一次,帶着嫔妃、大臣,乘着龍舟和千艘船隻,沿大運河南下來到揚州觀看瓊花,同時飽覽了揚州的萬松山、金錢墩、象牙林、葵花崗四大名景,非常高興。回到行宮,喚來禦廚,讓他們以揚州四景為題,做出四道菜來,以紀念這次揚州之遊。禦廚們在揚州名廚的指導下,費盡心思,終于做出了松鼠鳜魚,金錢蝦餅,象牙雞條,葵花斬肉四道名菜。隋炀帝品嘗後,龍顔大悅,特别對其中的葵花斬肉,非常贊賞,于是賜宴群臣,一時間淮揚佳肴,傾倒朝野。

唐代,有一天,郇國公韋陟宴客,府中的名廚韋巨源也做了揚州的這四道名菜,并伴以山珍海味,水陸奇珍,令座中賓客無不歎為觀止。尤其是用那巨大地肉圓子做成的“葵花斬肉”更是精美絕倫。因烹制成熟後的肉丸子表面的肥肉末已大多溶化或半溶化,而瘦肉末則相對顯得凸起,乍一看,給你一種毛毛糙糙的感覺,有如雄獅之頭。賓客們乘機勸酒道:“郇國公半身戎馬,戰功彪炳,應佩獅子帥印。”韋陟高興地舉杯一飲而盡,說:為紀念今日盛會,”葵花斬肉”不如改為”獅子頭”。從此揚州獅子頭一名,便流傳至今。

獅子頭肥嫩異常,蟹粉鮮香,青菜酥爛清口,食後清香滿口,齒頰留香。同時具有補虛養身調理、氣血雙補調理、健脾開胃調理、營養不良調理之功效。

清炖蟹粉獅子頭

3、炝虎尾

炝虎尾是揚州傳統名菜,是選用鳝魚尾背一段淨肉,再用開水稍汆加濃汁調味拌制而成,此菜色澤金黃,鳝尾肉鮮嫩油澗。因其形似虎尾,所以叫做龍餐尾。

鳝魚通稱黃鳝,我國自古以來一直将它列為魚中上品,因其含有豐富的營養,具有補五髒、療虛損的功效,曆代一些著名中醫常用以治病補身。在夏季食用功效更顯著,曾有“小暑黃鳝賽人參”之說。用黃鳝制作菜肴,據說始于漢朝,到唐宋以後,較為盛行。江蘇淮揚地區較早開始制作鳝魚菜肴,烹調經驗豐富,許多中外顧客在當地品嘗這道曆史名菜後,對其滋味之鮮美,均贊不絕口。

炝虎尾

4、拆燴鲢魚頭

拆燴鲢魚頭是揚州的傳統名吃,它是用鲢魚頭為主要材料,裡面加上香菇、雞腿肉、火腿等食材一起炖煮而成。口感皮糯粘膩滑,魚肉肥嫩,湯汁稠濃,口味鮮美,營養豐富,十分的美味。

相傳清朝末年,揚州城裡有一個姓未的财主。此人雖有萬貫家産、卻是出名的吝啬。這一年,财主想在後花園砌一座繡樓。因他吝啬,本地挖木匠無人前往。從春暖花開到秋深葉落,繡樓仍未動工。急得财主到處貼榜,聲稱願來砌牆者,除工錢外,每天免費供應三餐。最後好不容易才找到了5 個從蘇北來的瓦木匠。領班的是一個叫曹壽的年青人,此人十分精明能幹。第二天财主給他們吃的這三餐,全是些照得見人影的稀飯和菜,一小碗蘿蔔幹。中午是難以下咽的糙米飯和缺油少鹽的青菜湯。一連三天,天天如此。氣得曹壽等人給他磨洋工。正好這天他老婆過生日,廚師買了一條10 餘公斤重的大鲢魚,魚身做了菜,魚頭沒用處,财主覺得棄之可惜,便命廚師将魚頭骨去掉,把魚肉燒成菜。廚師想了片刻,先把魚頭一劈兩半,沖洗幹淨,再放進鍋裡用清水煮。煮到離骨時,撈出去骨,将肉歸在一起放上油、鹽、蔥姜等下鍋燒燴。端去給曹壽等人吃,衆人一看,不由得怒從心頭起,這哪裡是魚,明明是吃過的剩菜,一怒之下,全都往外走。這可急壞了财主。忙說這是家傳名菜,無骨無刺,口味鮮美。随後,又讓廚師多放了些佐料、配萊,用雞湯重燒,廚師出于好奇,嘗了嘗,感到魚肉肥嫩,味道鮮美,很有特色。曹壽等人食後,也覺得不錯,方才平息了怒氣。後來這位廚師在選料和烹制等方面作了多次試驗,直到自己滿意後,才挂出拆燴鲢魚頭的菜牌正式對外供應。上市後頗受顧客歡迎。不久,便成了譽滿江蘇的揚州名菜。

5、翡翠燒賣

翡翠燒賣是江蘇地方傳統名點,由揚州市富春茶社創始人陳步雲首創。"要得甜先放鹽",放鹽提鮮襯甜,能保持葉綠素。此點是揚州點心雙絕之一。

做法:青菜略焯、剁碎,以精鹽、白糖、熟豬油拌勻成餡,以半熟燙面擀成薄皮,捏成菊花形,頸口餡心微露,用少許火腿茸點綴。皮面白亮,餡心碧綠,甜潤清香。

翡翠燒麥 淮揚細點的著名品種,已有近百年曆史,以揚州富春茶社所制最佳;

特點:皮薄似紙,餡心碧綠,色如翡翠,糖油盈口,甜潤清香。

6、三丁包子

三丁包子是揚州的傳統名吃,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準備了五丁包子即“海參丁、雞丁、肉丁、冬筍丁,蝦仁為餡”,品嘗後十分高興地說:“揚州包子,名不虛傳”,後因考慮到老百姓的消費水平,将五丁包改為三丁包,餡心采用雞丁、肉丁、筍丁并以蝦汁雞湯加調味品燴制而成,味道依然鮮美,深受各界人士歡迎。三丁包是揚州的名點,以面粉發酵和餡心精細取勝。清人袁枚在《随園食單》中雲:“揚州發酵面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

揚州五丁包子是在“三丁包子”基礎上的一種創新,它是選用參丁、雞丁、肉丁、筍丁、蝦丁作鉻制成,相傳乾隆有一次巡遊揚州時,說到禦膳早點的備辦,要做到這麼五句話;即“滋養而不過補,美味而不過鮮,油香而不過膩,松脆而不過硬,細嫩而不過軟。揚州名廚想出:海參滋養,少而不過補;雞肉味美,少而不過;豬肉油香,少而不過膩;冬筍松脆,少而不過硬;蝦仁細嫩,少而不過軟。這五味合摻,則補、鮮、香、脆、嫩皆備,如各味用料量少一點,那就可達到“五不過”的要旨,按此制成包子,乾隆嘗後,問及包子的名稱,随員答道,這叫“五句包子”。後來當地的百姓想到這種包子的餡心用的是五丁,首創廚師又姓丁.便叫它“五丁包子”。去富春茶社品嘗三丁包子或五丁包子,如配該社的“魁龍珠”茶,則更令人叫絕。這種茶是選用浙江龍井、安徽魁針、江蘇珠蘭等名茶搭配窨制而成,取魁針之色,珠蘭之香,龍井之味,頭道茶,珠蘭香撲鼻;二道茶,龍井味正濃;三道茶,魁針色不減,色香味俱佳,難怪許多來揚州觀光的賓客說,來揚州,不遊瘦西湖,則空負目,不到富春茶社,則空負腹。

其特點:皮子吸食了餡心的鹵汁,松軟鮮美。餡心軟硬相應,鹹中帶甜,甜中有脆,油而不膩,包子造型美觀,是淮揚點心的代表。

7、嘶馬拉豆腐

嘶馬拉豆腐是江蘇省揚州市的一道傳統名菜,屬于淮揚菜;上桌的拉豆腐,下面是潔白如玉的豆腐,上面是一層色若琥珀的素油,油上又點綴其他物,有竹筍的黃、香菇的褐、菠菜的綠。入口後,豆腐的高爽中,有香菇的油膩、竹筍的清脆、菠菜的酸鮮、蒜葉的香醇,如同脂羹般,美不勝收。

嘶馬拉豆腐的主料是晶瑩細嫩的豆腐。配料是菠菜、香菇、竹筍、蒜葉等。調料有素油、麻油、白糖、醬油、姜末、胡椒粉、味精、鹽等。制作此菜的關鍵是勾芡、加油和下佐料,前後三次勾芡,每次勾芡前所下的佐料都不同,勾茨要求又各有别。

制作時,首先将三分之一的素油在鍋中燒熟,将豆腐下鍋搗爛,放白糖、醬油、姜末,急火燒到豆腐沸騰時,放入三分之一粉芡,用勺子在鍋内不停地攪拌,使粉芡與豆腐調和均勻。接着,鍋内豆腐起糊之時,加第二次油和第二次粉芡。攪拌2分鐘後,再加第三次油和粉芡,同時一邊攪拌一邊放入味精、香菇末、竹筍末、菠菜末、蒜花、鹽、味精。文火燒片刻起鍋,裝碗,撒點胡椒粉,澆點麻油後即可上桌。

嘶馬拉豆腐

8、揚州鹽水鵝

揚州鹽水鵝,江蘇揚州特色名菜,形态飽滿,爛而不散,色黃油亮,質感松嫩、肥而不膩,鮮鹹.

鵝揚州人俗稱其為“老鵝”,距今有着2000多年曆史,是淮揚菜裡不可或缺的一道名菜。充分體現了“以味為核心,以養為目的”的中國烹饪的本質特征。在揚州,賣老鵝的攤點,大街小巷,遍地開花。揚州人吃老鵝,跟家常便飯一樣。隻要高興,隻要想吃,家裡來客,走上街頭,随處可見老鵝攤,鵝前胛、鵝後腿、鵝頭頸、鵝爪翅、鵝血腸、鵝肫肝等,貨随主便,任意挑選,稱好、剁好、裝好、澆鹵等,一手交錢,一手拎袋老鵝,與三五知己,推杯換盞,佐酒或是搭飯,既方便又惬意。

揚州鹽水鵝

揚州是名副其實的鵝消費城市。全國最優良的鵝品種為“揚州鵝”。據統計,揚州人一年消費鹽水鵝2000萬隻,揚州風鵝産業用鵝在6000萬隻,所以北方各地飼養的鵝都到揚州來銷售。再說在揚州正式的酒席上,缺不了揚州鹽水鵝。揚州鹽水鵝的名氣大得很,幾乎與瘦西湖齊名,到揚州沒逛過瘦西湖,沒吃過揚州鹽水鵝,那你不能算是到過揚州。

揚州鹽水鵝

9、蒲包肉

蒲包肉,也稱樊川小肚。是江蘇省高郵市地區的一道漢族傳統小吃,也是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樊川鎮當地一道漢族傳統小吃,屬淮揚菜菜系,一直可以追溯到清代早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汪曾祺先生曾在他的小說《異秉》裡,提到過一種叫做“蒲包肉”的熏燒食品,而高郵人别出心裁地用蒲包與肉餡制作美食,堪稱一絕,不僅可保留清香,而且便于旅途攜帶。

蒲包與肉餡相得益彰的搭配,頗具濃郁的田園情趣。蒲,也叫蒲草,一般生于水邊。北宋著名詩僧道潛有“風蒲獵獵弄輕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之佳句,亦詩亦畫,饒有趣味。據說,蒲之嫩芽可作菜;根莖含澱粉,可釀酒;葉片曬幹可織席子編扇子等;花粉稱蒲黃,用作止血藥。

蒲包肉制作簡單:把豬肉切碎,放入蔥、姜、糖等攪拌均勻,再裝入小蒲包中紮緊。然後把蒲包放入鍋中,加入醬油、料酒、五香粉、桂皮、花椒、八角等焖煮一段時間即可。煮熟後,剪開蒲包,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包在蒲包裡的豬肉緊密有嚼勁,口感微甜。

蒲包肉

10、邵伯龍蝦

邵伯龍蝦坐落于揚州市下轄江都區邵伯鎮美食街,在這裡專門經營邵伯龍蝦的菜館有數十家,每天中午以後,這裡車水馬龍,數以百計的車輛堵塞了街道,這些車主都的從全國各地、不遠千裡特地趕來的,他們的目的隻有一個——吃邵伯龍蝦。

之前,邵伯龍蝦的主料小龍蝦都産自邵伯湖,可是随着邵伯龍蝦的聲名鵲起,邵伯湖裡的龍蝦早已不堪重負,所以,現在顧客們嘴裡的龍蝦都是從邵伯周邊的龍蝦養殖場運來的(邵伯湖位于運河西側,湖區面積14.7萬畝,湖水清澈,水草豐美,盛産龍蝦。邵伯湖龍蝦從外型看,殼是青中帶紅,肚皮發白,個頭大而飽滿,不僅幹淨衛生,味道又是那兒鮮美,與内河溝塘龍蝦大不相同)。不過,沒有關系,這對邵伯龍蝦的口感并沒有什麼影響。

從制作工藝看,也有與衆不同的烹調手法。邵伯龍蝦大概分五種口味。分别是:紅燒,清水,椒鹽,蒜蓉與腐乳。顧客可根據個人口味不同進行選擇。邵伯美食街有不少生意火爆的龍蝦館。龍蝦不僅幹淨衛生,而且味道鮮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美食资讯推荐

热门美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