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火燒:高密名吃 山東影視制作中心
石磨牌火燒俗稱(石磨火燒)是高密比較有名的傳統食品,因其獨特的味道,深受大衆的喜愛,真正的石磨火燒,其制作十分考究,必不敢省任何一道工序。
石磨牌火燒俗稱(石磨火燒)是高密比較有名的傳統食品,因其獨特的味道,深受大衆的喜愛,真正的石磨火燒,其制作十分考究,必不敢省任何一道工序,首先采用純天然優質小麥,用傳統石磨磨制面粉;其次是和面,用一半發面、一半呆面,一起揉合,和好的面柔軟、不粘、不塌,生面聞起來就有種自然的香甜味;然後再經過擀、搓、撕、揉、卷五道工序,純手工操作;最後用火燒模子磕出形狀,再用煤爐烤。注意掌握火候,制作的火燒個大、口感好,面實、味香、嚼脆、内中韌而不硬、發而不暄、咀嚼略帶甜味,剛出爐的火燒“十裡能聞其味”,這話雖說有點誇張,但的确與衆不同,其最大的特點是不論切、掰、咬時都不會掉渣。
石磨面粉保留了小麥原有的麥香味道,面筋道,不使用添加劑,石磨火燒當地有三種吃法:熱吃筋道香甜.涼吃越嚼越香,還可以切成片或掰成塊,用各種菜下着吃.這是高密有名的"燴火燒",既有營養又好吃。
高密爐包
高密爐包民間傳統名吃高密爐包曆史悠久,風靡城鄉。始于清代年間,在民國時期有着獨特意義的形勢盛行,用來走親訪友的禮物送給朋友,特别是20世紀30年代位于縣城南河灣的林三爐包,更是名冠城鄉。其特點是包子又白又大,皮面暄軟,内陷飽滿,味道鮮美,挂漿講究,火候獨到,嘎渣焦脆,油香四溢。高密爐包用料講究,以鮮豬肉、鮮韭菜、鮮白菜和上好的精面粉為主料,以海米、木耳及各種調料為輔料,精心加工而成。解放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密爐包已遍及城鄉,成為高密人民的大衆食品。
高密“三絕”之聶家莊泥塑:聲形并茂 聶家莊分東西聶家莊,地屬山東省高密市姜莊鎮,東西聶家莊聶姓為大姓。清朝嘉慶年間,聶家莊泥塑進入全盛期,這一時期前不會動、不會叫、不會鬥趣的“呆”玩藝,此時演化為會動、會叫、會鬥趣的活玩藝,出現了叫虎、叫獅、叫猴、叫雞等聲形并茂,形象較為完美的藝術品。
聶家莊分東西聶家莊,地屬山東省高密市姜莊鎮,東西聶家莊聶姓為大姓。清朝嘉慶年間,聶家莊泥塑進入全盛期,這一時期前不會動、不會叫、不會鬥趣的“呆”玩藝,此時演化為會動、會叫、會鬥趣的活玩藝,出現了叫虎、叫獅、叫猴、叫雞等聲形并茂,形象較為完美的藝術品。建國初期,聶家莊泥塑發展到50多個品種,行銷全國,受到廣大人民群衆特别是少年兒童的廣泛喜愛。
聶家莊泥塑被稱為高密“三絕”之一的聶家莊泥塑是聶家莊生産的泥玩具。相傳始于明代隆慶、萬曆年間。據聶氏家譜記載,從明朝萬曆初年聶福來制作“鍋子花”的焰火(一種以泥巴做外衣,中間裝火藥,頂部留空,外形極似反扣鍋底的玩藝,可點放禮花)進行銷售謀生開始,将裝火藥的泥墩做成娃娃之類,放完焰火後可将泥娃娃當作玩具或擺設品。便有人跟着仿效。到康熙後期,東西聶家莊幾乎家家戶戶都捏泥玩,而且開始由做“鍋子花”向做泥娃娃,鳥獸蟲魚等家庭觀賞品和兒童玩耍的泥玩具發展,後有一些專供欣賞的“條子人”如仕女、戲文等。
高密“紅高粱文化 ” 高密與紅高粱有着悠久的曆史淵源,據史料記載,紅高粱是高密人民最早自覺種植的農作物之一。蘇轼曾在《黍麥說》中記載:“吾昔在高密,用土米作酒”。北宋時期高密為高密縣,隸屬密州,蘇轼曾做過密州知州,這裡所說的土米就是高粱。在《高密縣志·物産》中也有關于“蜀秫”的記載,“蜀秫”是高粱在本地方言中的稱呼。
高粱渾身是寶。種子可食,可釀酒,生産高粱饴等食品;稭稈用來燒火做飯;蓋屋更是不可缺少的建築材料。其細稈,還可以用來做蓋簾、篦子等炊具;高粱穗子除去粒子後,還可以做成各種笤帚……
高密燒肉
燒肉作為傳統名吃,一直受到不少消費者的喜愛。而高密燒肉秉承先煮後燒的傳統工藝,真正實現了脫油脂,堪稱色、香、味俱佳,其肥而不膩的口感也成為高密燒肉的一大特色,素有“不吃燒肉不算到高密”和“五十裡聞香”美譽。
高密燒肉能成為高密市的特色美食之一,與别的燒肉不同之處就在于它用多種中草藥浸制,經過洗、浸蒸、煮、熏等多種複雜工序加工而成。
在高密市的大小飯店,都有這麼一道菜,那就是黃瓜拌燒肉。香噴噴的燒肉加上清爽的黃瓜,實在是簡單又可口的家常菜。燒肉用的是豬耳朵連帶着豬頭肉,切成片,肥瘦兼有,黃瓜切成塊,胡蘿蔔和韭黃切成絲,再加入蔥、蒜、辣椒、醬油、少許醋,一起攪拌,最後裝完盤,再在上面撒上點白芝麻,就上桌了。
高密燒雞 高密燒雞是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的特産。高密燒雞形如元寶、肉鮮味美、口味純正、肥而不膩、爛而不散,無任何食品添加劑,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營養滋補品。
“到高密,吃燒雞,高密燒雞吃不膩。”簡單一句話,道出了民間對于高密燒雞的真實寫照,高密燒雞以其獨特的加工工藝及香味、口感,赢得了當地人及外地遊客的認可與喜愛。高密市“北關李家燒雞”——李老大燒雞店,作為當地的老字号美食店,該店傳承百年秘方,以獨特的口感經人口口相傳,成為當地的代表性美食之一。
高密大蜜棗 高密大蜜棗是山東省濰坊市高密市的特産。高密大蜜棗是高密有名的傳統食品,已有300餘年生産曆史,選料調料考究,加工制作獨特,以皮薄酥脆、清香蜜甜、食而不膩著稱于世。
高密大蜜棗是山東高密著名的漢族面食小吃,因形似大棗、外挂蜂蜜糖漿,故名。選料以蜂蜜、香油、芝麻、蔗糖和面粉為主料,玫瑰、冰糖、紅綠絲、桃仁、米稀為輔料。以皮薄酥脆、清香蜜甜、食而不膩著稱于世,深受消費者歡迎,成為饋贈親友、日常食用、酒席宴會之佳品。
高密大蜜棗是山東漢族傳統手工面食,經過曆代傳承、積累經驗,在選料、調料、配方、加工、制作、包裝等方面有了一整套成功的做法。大蜜棗選料以蜂蜜、香油、芝麻、蔗糖和面粉為主料,玫瑰、冰糖、紅綠絲、桃仁、米稀為輔料。米稀選用粘度大、拉絲長、甜度大的高密夏莊大顆粒的麥芽稀;芝麻選用粒大、飽滿、香濃的高密雙羊芝麻;蜂蜜選用蜜味濃、甜度大、味道正的膠縣鋪集山棗花蜜;玫瑰則選用五蓮玫瑰。其傳統制作工藝為:首先篩選芝麻,用鋼磚在笸籮裡搓壓去皮;用石磨推的面粉加香油、蔗糖拌和成糖油面;将玫瑰、冰糖、紅綠絲、桃仁、瓜子仁、米稀等包入糖油面皮内,再經油炸、熬糖、加蜜、蘸糖、滾芝麻等工序,香甜可口的大蜜棗就制作完成了。高密大蜜棗除選料考究外,還在于皮薄而不裂,油炸後香而不糊,熟而不爛,熬糖的火候恰到好處,将加工制作完成的蜜棗掰開能拉出絲來才行。高密大蜜棗形态圓滿,餡松不散,皮薄不裂,表面芝麻均勻,不生不糊,微黃香甜,味美純正,營養豐富,八個約重500克,大小一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