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這是一個傳統節日,我們稱之為“冬節”,它又作為二十四節氣提醒着我們氣候的變化,象征着春天快要來臨的信号,為此我國各地方都有各自的過節方法,内容豐富。那麼今天要介紹的泉州地區又是怎麼過節的呢?
泉州人過冬至節所吃的湯圓,又稱“冬至團”,分為粉團和粉圓兩種,《清嘉錄》曰:“有餡而大者為粉團,冬至夜祭先品也;無餡而小者為粉圓,冬至朝供神品也。”泉州人所吃的“冬節丸”,實際上就是《清嘉錄》所介紹的蘇州人應節食品粉圓。節日前夕,家家戶戶要“搓丸”。有紅、白兩色。
“搓丸”手藝細巧,晉江深滬、石獅祥芝、惠安崇武的漁村婦女,搓丸速度快,質量好,粒粒小如魚目珠子,令人贊歎不已,在搓冬節丸的同時,還用米丸料捏做一些小巧玲珑的瓜果動物和金錠銀寶,以象征興旺吉樣有财氣,俗稱“做雞母狗仔”。
泉州俗有“冬節不回家無祖”之說,故出門在外者,都會盡可能回家過節谒祖。冬節早晨,要煮甜丸湯敬奉祖先,然後合家以甜丸湯為早餐。有的人家還于餐後留下幾粒米丸,粘于門上,稱“敬門神”。泉州人吃丸,稱元宵丸為“頭丸(圓)”,冬節為“尾丸(圓)”,這樣頭尾都圓,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從頭到尾一切圓滿。
但清嘉慶《惠安縣志。風俗志》對冬節吃丸是這樣解釋的:“十一月,冬至,陽氣始萌,食米丸,乃粘丸于門。凡陽尚圓,陰尚方,五月陽始生,黍先谷而熟,而為角黍,以象陰,角,方也。冬至陽始生,則為米丸,以象陽,丸、圓也;各以其類象之。夏至不以為節,抑陰也。”中午祭敬祖先,供品用葷素五味,入夜,又舉行家祭如除夕,供品中必有嫩餅菜。
泉俗過年,一年中隻有冬節、除夕和清明節要備辦嫩餅菜,據說都寓有“包金包銀”之意,旨在祈望家庭興旺發達。舊時如屬大宗望族者,還于是日開宗廟詞堂大門,舉行祭祖儀式,與清明節的那次祭祖,合稱春冬二祭。祭儀十分嚴格,參加者虔敬至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