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美食

 > 文化曆史:挖掘面條的前世今生

文化曆史:挖掘面條的前世今生

美食 更新时间:2024-12-04 12:13:36

  面條有大約四千年的發展史,是一種制作簡單而且使用方便的食品,面條的品種多樣,有山西的刀削面、北京的炸醬面、蘭州拉面等等。

  那麼,從中國飲食文化來說,面條的前世今生是什麼樣子的呢?一起随小編來看看吧!

  人為什麼會吃面條?這得從人類發現發明食物的曆史說起。我們知道,人類發現火之前,主要是生吃食物;發現了火之後,最初隻知道把采摘的植物的果實和獵獲的動物的肉煮熟、烤熟了吃;對植物的果實是粒食,還不知道把植物的果實粉碎了吃,粉碎果實是在石磨出現之後。春秋末期,公輸般創制了石磨,麥子、谷物的粉食才成為可能。有了面粉和米粉之後,怎麼把其做得好吃,又在考驗着人們的智慧。那時候,有的人把面粉、米粉炒炒吃,叫吃炒面;有的聰明人把面粉、米粉加水和成團,再捏成片放在湯中煮,叫吃湯餅,實際上是吃面片;還有手巧的人,把面團搓成長條放進湯裡煮,這樣雖還叫吃湯餅,實際上就是吃面條。

  中國人吃湯餅的曆史,是從東漢開始的,但一直到了宋代,湯餅才正式被稱作面條。《東京夢華錄》裡記載,汴京的面條已有好多種了。古籍中第一次出現關于挂面的記載,是元朝忽思慧的《飲膳正要》。這樣說來,面條的發明權應屬于中國人。

  但關于面條的起源國,前些年在世界上卻争論不斷。意大利人說是他們發明的,阿拉伯人也說是他們發明的。我們中國人拿出關于面條的文字記載讓他們看,意大利人拿出他們關于面條的壁畫照片讓我們看。還好,2002年10月中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茂林帶領工作人員在青海省民和縣喇家新石器遺址上,發現了一個倒扣着的碗,揭開碗,在碗形泥土的頂端,也就是原碗的底部位置上,躺着一團鮮黃色的線狀物,外表形似我們今天吃的拉面,經鑒定,這是小米粉做的面條。喇家毀于一場地震,這碗來不及吃下的面條被密封在地下,直到4000年後才重見天日。這碗面條,為中國人赢得了面條發明者的殊榮。此後,英國《自然》雜志發表了題為《中國新石器晚期的小米面條》的論文,到此,關于面條發明權的争論才算告終。

  面條這種食品不僅做起來簡便,營養豐富,而且有一些種類還被演繹成故事,被賦予了人文内涵,比如長壽面。傳說漢武帝時,有一天議完朝政,君臣開始閑談長壽之事,有人說臉長可以長壽,有人說人中長可以長壽,有人說耳垂長可以長壽,君臣們的議論傳到民間,逐漸變樣,把臉換成了面,說成面長可以長壽,人們為圖吉祥,為求長壽,就漸漸形成了在生日這天吃面的風俗,而且這天的面條要擀切得越長越好,以面長寓意壽長。

  又比如陝西岐山的臊子面。傳說有一個父母雙亡的窮書生,由哥嫂撫養,嫂子不僅面條做得好,而且鹵打得好,為了讓小叔子讀好書求功名,嫂子為他打的鹵中有肉有菜,唇齒留香,後來小叔子果然成了舉人,嫂子做的這種面就被譽為“嫂子面”。有人聽說了“嫂子面”的做法後,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也能考取功名,便仿制這種面,但孩子卻累累落榜,弄得又羞又愧,所以這面便又稱“臊子面”。

  再如三鮮伊面。傳說伊尹的母親常年卧病,伊尹特意用雞蛋和面,揉擀切條之後,先蒸熟,後油煎,這樣即使他不在家,母親也能很方便地吃面,而且久放不腐。吃面時澆的湯是用雞、豬骨頭和海鮮炖制而成的。伊尹母親在兒子的悉心照料下身體康複,所以這種面又叫“孝子面”。三鮮伊面的做法和今天的方便面的做法很相似。

  面條的演化曆史給了我們三點啟示:其一,一個民族的主要吃食都不是在短時間内偶然出現的,而是這個民族在長期的生存過程中逐漸創造出來的,有無數人參與其中。我們今天在享受每一種祖先傳下來的美食時,應對前人充滿感恩之心。其二,一種吃食所普及地域的廣度,是和創造者的經濟與文化影響力相關的。我們中華民族創造的面條之所以能傳至意大利和日本、朝鮮,擴展至歐洲和阿拉伯世界,是因為我們民族的經濟文化影響力曾經很大,我們民族曾為很多國家的人所仰視。美國的麥當勞快餐今天能在全世界開連鎖店,也是這個原因。其三,一種吃食、一種吃法一旦在某一地域行成習慣和傳統,便會對該地域人民的生理和心理産生很大影響,它會和人們對該地域的愛及對該地域人的愛交彙在一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美食资讯推荐

热门美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