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因子就像上學時期的我,老師抽一鞭子,考試就及格一回。
味道也是,溫度上來一次,香味兒就跑出來一下。
剛學做菜的時候,一聽到我媽說“開大火”,我心裡就害怕,手就哆嗦。
開了大火油就會熱,油一熱炒菜就愛糊,糊就糊吧,關鍵油點子跑出來會燙我的手。
高溫,應該是剛踏進廚房的小白們最害怕的東西。也恰恰是因為這個害怕,導緻了小白們做菜不好吃。
如果把味道比做一隻拉磨的小毛驢,高溫就是它屁股後面那根又愛又恨的小皮鞭了。
在以前的文章裡,我無數次地提到過一句話,“溫度是激發味道最有效的工具”。
做菜的時候,人們常常會提到“火候”這個詞兒,說他是成菜好吃的關鍵。
火候要分開說,火和候。
火代表了溫度,候代表了時間。
控制溫度,最終的動作表現為調整火力大小,反而讓剛進廚房的小白們,沒有能夠深入地去理解溫度是如何左右味道的。
這篇文章就着重說說溫度吧,溫度激發味道的原理是什麼?控制溫度能給烹饪帶來什麼好處?
又要怎麼通過控制溫度去激發香味,保護鮮味?
我盡可能地在這篇文章裡,把這三個問題回答清楚,咱們熱愛烹饪的朋友,一起提升廚藝。
01 讓味道大大方方地出來
别管多新鮮的肉,都得做熟了才是香的。
生肉的時候,肉的鮮味和香味,都被肉保護了起來。
烹饪呢,說白了就是想辦法把被食材保護起來的味道,請出來。
請出來以後,再跟别的味道一起融合下,完事兒再把新味道給食材送回去,這就是廚藝。
那被食材藏起來的味道,要怎麼請呢?
文明一點的,用水泡,例如蔥姜水的做法。
用酒引,因為乙醇分子小,能夠在食材内部穿梭,對于味道的進出有一定的滲透作用。
老實說,用到溫度的話,“請”字反而不太恰當,說“搶”的話更合适。
溫度激發味道,有兩層功力。
初中物理知識:高溫下,分子運動加速。
溫度上來,被食材鎖住的味道因子們,變得興奮起來,橫沖直撞的,總有一些會從食材裡跑出來。
緊接着,高溫來了,食材失去活性,對味道和水分的保護力度大幅度降低,味道因子失去束縛,進出食材之間變得順暢了很多。
溫度繼續升高,味道因子們的沸點來了,異常興奮之下,從鍋裡竄了出來,通過嗅覺告訴我們,香味出來了。
例如大部分的香料,香味因子的沸點都在150度以上,所以我才說,香料欠炸,越炸越香。
因為用水煮的話,100度沸點的限制,導緻大部分香料的香味還被藏着掖着的。
那是不是溫度越高越香呢?
顯然不是,過高的溫度,會導緻食材焦糊化,不僅沒了香味,還有了苦味。
所以呢,高溫也得張弛有度才行。
更何況,高溫在誘出香味的同時,還會破壞鮮味。味精在超過120度以後,會變成焦谷氨酸鈉,失去增鮮能力。
這麼說來,其實溫度也是雙刃劍,用好了鮮香馥郁,用差了焦苦難耐。
想要香味,你得高溫,但高溫了又會失去鮮味。
所以我常常跟我的大學同學吹牛說,其實烹饪的本質也是哲學。
炙子烤肉
02 腥味是溫度去除的
生肉沒香味兒,全是腥味兒。但熟肉全是香味兒,沒了腥味兒。在烹饪的過程中,香味出來了,腥味走了。
那腥味,到底是誰去除的呢?
是蔥姜?是酒?還是香料壓制住了?
蔥姜,香料,酒都是鍋裡去腥的好手,但卻不是去腥的主力軍。
去腥這事兒,他們幾位頂多有兩成功勞,剩下的全是溫度的。
或炒,或炸,或蒸,或炖。溫度變身為最基本的烹饪手法,在炒炸蒸炖的過程中,腥味被溫度一點點地全部趕走了。
腥味本質“胺類、酮類、硫化物”等等,說實話,這些物質都不穩定,高溫下都愛揮發。
為什麼廚師們炖肉都不直接把生肉下鹵湯,非得炒一下,目的是把腥味炒走了,把香味炒出來。
還有燒魚之前,把魚炸一下,定型增色是次要的,主要目的是把讨厭的魚腥味用溫度徹底解決掉。
所以呢,把異味炒走,才是調味的開始。
異味走了,本味香味才開始浮現出來,本味誘出後,加入其他調味料,開始合味。
如果異味還沒走完,就加調料了,那就成了跟腥臭味去做合味了。
說個具體點的,等食材失活了,才是放鹽的最佳時機。
03 蔥姜香料欠炸,醬油酒醋欠烹
咱們都被那句“蔥辣眼,蒜辣心”給騙了,蔥蒜其實都是甜的。
蔥蒜的甜,藏在了辣的後面,同時藏住的還有他們的香味兒。
為啥蔥姜蒜是炝鍋三兄弟,一是因為他們足夠香,二是因為他們更需要油溫最高的這個前站。
因為溫度夠高,所以蔥姜蒜體内帶來辣味的硫化物會在瞬間被帶走。
辣味兒沒了,香味表達的就能更純粹和濃烈一些。
所以說,下次炖肉的時候,别再把蔥姜香料直接放湯裡了,先用油炸他們一下。
這幾位也是矜持,你不炸他,他是不會把香味乖乖交出來的。
跟蔥姜香料脾氣差不多的,還有發酵集團的三大當家,醬油,醋和酒。
用他們做菜,熱烹是個必需要有的動作,否則那醬香,醋香和醇香也像躲貓貓一樣,藏着不出來的。
選擇溫度更高的鍋邊把他們烹進去,香味會以最高效率地揮發出來,也有人說這就是神秘的鍋氣。
更直接一點的,是炝。
蔥花炝鍋,蔥香出來以後,直接把醬油醋倒鍋裡炝出香味。
這麼說來,炖肉燒魚時的鹵湯做法就出來了:
熱鍋涼油,先把香料扔進去,油溫升高,他們的香味跟着往外走。
溫度上來,先下姜,再下蔥,最後放蒜。
這個順序是因為“姜長,蒜短,蔥中間”,這是獲取他們香味需要的時間。
等蔥姜蒜香味出來了,炝醬油。
醬香出來,炝醋。
醋香出來,炝酒。
酒香出來,炝水。水就不用炝了,加熱水就行了。
用這種方法做鹵汁,香味效率最高。
看到這兒的時候,大家肯定也明白為啥做菜加水要加熱水了。
涼水下鍋,溫度下降,費半天勁炝出來的味兒又回去了就。
這一熱,又一冷的動作,對香味的損失可是巨大的。
如果用我以前教大家的雞蛋高湯,蝦殼高湯代替水,這一來一回,能把味道又提上一個台階。
前面說了,高溫雖好,但會損失鮮味,把握好度才能即吃了魚,又得了熊掌。
掌控溫度,可不是一味地追求高溫,而要把握好溫度的控制。
通過溫度的變化,來得到想要的味道。
前面咱們已經把香味激發出來了,下面就得試着保護一些怕高溫的味道。
04 水能載味兒,還能調節溫度
炒菜糖放多了,是會變苦的。
我們都聽說過焦糖化反應,他最直接的産物就是用來提紅色的糖色。
沒泡反大泡的時候,一勺熱水下鍋,能得到顔色最紅亮的糖色。
但這個時候,糖已經苦了,得再補點糖中和下苦味才行。
同樣的,如果炒菜放糖多了,溫度控制得又不好,也會把菜炒苦的。
把火調小,是最直接的降低溫度的方法。但其實還有一個更好的辦法:加水。
在标準大氣壓下,水的沸點是100度,換個方向理解下,如果鍋裡水足夠多,把食材都浸沒的話,那麼食材所接觸到的溫度就不會超過100度。
所以水把溫度降下來,而且還能維持住一個相對的恒溫狀态。
這個恒溫狀态可能不是長久的,也許是十分鐘,也許是五分鐘,也許更短。
但這幾分鐘,對于味道來說,可是至關重要的。
他給融合味的形成,提供了空間和時間上的條件。
味道因子們,從食材内部出來,總得有個容身之所吧。
沒有水的話,溫度也會更好,達到了他們的沸點以後,統統跑出來鑽進鼻子裡滿足嗅覺了。
這是為什麼有些人炒菜,聞着香,吃着不香的原因。
好不容易把味道請出來了,但沒留住,你說可惜不可惜。
在者說,融合味的形成,也不是瞬間就能完成的,總得給一點時間才行呢。
鍋裡的水裡,味道因子們快速的融合着,在水被蒸發之前,是他們争取到的寶貴時間。
關于溫度對味道的直接貢獻,他有一個代表作:美拉德反應。
在沒有酶的幫助,隻有溫度的作用下,糖和蛋白質會發生一系列複雜的反應,産生褐變和奇特的鮮香味兒。
美拉德反應的代表作是蛋撻和煎牛排。
但其實美拉德反應在烹饪中是無處不在的,别管是炒鍋,湯鍋還是平底鍋裡。
炒,炖,煎炸的過程中,溫度,糖和蛋白質都是存在的,隻要有就會發生反應。
煎魚,炒肉,哪怕是煮粥的過程美拉德反應都在發生着。
美拉德反應所産生的特殊鮮香,或許就是溫度送給廚房裡的大家最好的禮物。
文章總會結尾,但更新還會繼續,朋友們,下次再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