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炒南瓜籽
□王生才
陝北俗話說:香不過個炒瓜籽,脆不過個油炸炸。世界上香的東西太多,然而好多都是一香而過,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唯獨炒南瓜籽,讓你久久回味,終生難忘。
陝北炒南瓜籽,籽粒飽滿,色澤金黃,皮薄仁香,真是讓人眼饞,稱其為陝北堅果之王也是名符其實。
陝北人熱情好客,家裡來了客人,首先要把炒南瓜籽端上來,如果沒有現成的,就得趕快炒去,否則客人就會感覺主人慢待了自己,主人也感覺很沒面子。每到臘月年節前,陝北的家庭主婦們都要炒上幾斤南瓜籽藏好。正月客人來了,炕上的小方桌上就放上一碟炒瓜籽。客人常常是一邊嗑(kè)炒南瓜籽一邊和大人們拉話。這時滿窯洞飄蕩着炒南瓜籽的香味,氣氛十分溫馨。陝北酒曲《荞面開花紫騰騰》不少喝酒人都會唱。内容是:女婿來了,丈母娘和小姨子忙着備辦各種美食招待。其中就有“炒瓜籽,烙烙餅,豬肉片片擺上桌”這樣的詞句,這唱的就是真實情況。炒南瓜籽是陝北招待客人的必備佳品,也是青年談婚論嫁的重要媒介。孩子長大成人勢必要男婚女嫁。這時就會有媒人上門談論婚事,介紹對象。媒人來了,就要拿出炒南瓜籽、燒酒招待。招待好了,媒人嘴裡生花,婚事多半可成,反之,不一定能成。媒人吃好了說好了,臨走時,會來事的家長還會把剩在碟子裡的炒南瓜籽熱情地裝進媒人的衣兜裡,這時媒人就喜笑顔開地離開了,戶主一家人充滿着期待。這樣反複幾次,婚事成與不成,然而每次炒南瓜籽都是少不了的。一樁婚事從媒人上門介紹到提親、相親、下親、結婚,炒南瓜籽的媒介作用發揮得淋漓盡緻。尤其是結婚那天,家庭主婦也要給新郎新娘準備一盤炒南瓜籽,還有一些油炸炸。而且這盤炒南瓜籽和兒女馍馍一樣隻能新郎新娘吃,其他人可不能吃。記得我哥嫂結婚時,母親炒了一大盤南瓜籽連同油炸炸、兒女馍馍放進婚窯裡的大紅門箱裡,還用銅鎖鎖好,并叮囑我們幾個小孩子,不能偷吃。我結婚的時候,母親也為我們炒了一大盤香噴噴的南瓜籽。後來才知道,南瓜籽的籽諧音兒子的“子”,那盤炒南瓜籽蘊含着家長對兒子結婚後“多子多福”的殷切寄望。
小時候正遇困難時期,經常餓肚子。大人不在家的時候,就在家裡亂翻騰,希望找出點吃的東西。有時會翻到母親藏的生南瓜籽,這時高興地抓上幾粒,但絕不敢抓得太多。因為母親常常叮咛:不敢偷吃南瓜籽,這些南瓜籽留着正月待客,沒有南瓜籽咱就裝不了人。可是多抓上幾回,還是能被母親發現,當然也少不了挨罵。正月我二舅來了,母親自然要炒南瓜籽招待。我們幾個小孩子看着炕上小方桌上的炒南瓜籽,都想上去抓上一把。我二舅看到我們眼饞的樣子,就會抓上一小把給我們裝進衣兜裡。這時母親就會說,快到外面吃去。吃着油香油香的炒南瓜籽,心情好極了。吃完了,忍上一會,不由得悄無聲息地又圍在炕欄邊。這時大人的臉色就不好看了。這時母親就會稍稍抓上一些放在我們的手裡,口裡說這回吃了不能再來了。父親則大聲訓着:快到外面玩去。我們就吓得跑了出來再不敢回窯洞要炒南瓜籽吃了。
巧女難煮無米之炊。炒南瓜籽再香再好吃也要有瓜籽。陝北炒南瓜籽的原料主要來源于陝北老南瓜。古語有“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二者品質的差異主要是水土的不同。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其實,物也是一樣。陝北地處黃土高原,綿厚的黃土,适度的幹旱,熾熱的陽光,成就了南瓜的“生前身後名”。陝北南瓜個大皮薄肉厚籽香,農家喜歡種植。一到秋天,寬敞的陽坡地上,高高的崖畔上,一排排,一行行,到處是紅彤彤的圓盤似的老南瓜。困難時期農家種南瓜,瓜肉當主糧吃,瓜籽晾幹,大都賣給附近的供銷社,換買煤油、針錢,添補生活之用,或給孩子買學習用品,少量留着待客。用現在的時髦話說,那時的南瓜籽可是農家主婦的“寵物”。
小時候,我家對面的一塊自留地常被稱作“瓜地”。原因是每年都在這塊地上種南瓜。夏天南瓜正值生長期,這時的南瓜大多色青籽癟,大人們都不舍得摘得吃。到了秋天,南瓜熟了,才小心翼翼地摘下來,放進鋪着瓜葉的紅笤筐子裡擔回家,一摞摞地存放在窯圪台上。吃的時候,切開南瓜,挖出瓜籽,用清水洗淨,然後放稭稭片上在太陽下晾曬,曬幹後貯存起來。湊夠二三斤,就到鹽淋圪堵供銷社賣掉,然後買點緊要的生活日用品回來。炒瓜籽味香好吃,其實生瓜籽吃起來也有一股淡淡的清香,隻是不能多吃,吃得多了會拉肚子。人喜歡吃瓜籽,好多動物也喜歡吃。記得瓜籽在室外晾曬,總要有人照看,不然喜鵲就會叼吃瓜籽,一小蓋瓜籽一會就被叼完了。冬天下雪之後山雀也來偷吃瓜籽。這時大人就會用捕鼠夾對付山雀。大人們把瓜籽穿到捕鼠夾的機關上,山雀啄吃捕鼠夾上的瓜籽,牽動機關,就會被捕鼠夾死死夾住,如果夾到脖子等要命部位一會就死掉了。那時候看着黑白相間毛絨絨的山雀一下子被夾死真是不忍心。有時豬、羊從圈裡出來也會把晾曬的瓜籽吃掉。瓜籽曬幹之後也要好好存放,不然就會被老鼠偷吃掉。老鼠的嗅覺很好,不管你把瓜籽藏到哪裡,它都能找到。你把瓜籽藏到紙囤或櫃子裡,它都能咬開小洞進去吃,不得已就把瓜籽放到磁壇或磁甕裡,上面用石蓋壓住,這樣老鼠就無可奈何了。
陝北的大年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炒南瓜籽,噴香的炒南瓜籽味到處飄蕩。炒南瓜籽要文火慢炒,炒一鍋南瓜籽,一般都要耗時半個小時以上,這樣炒出來的南瓜籽表皮金黃,瓜仁也是黃裡透着亮光,香味十足。如果心急用大火炒制,往往是表皮焦黑,瓜仁也沒有熟透,就是人們常說的“皮焦裡頭生”,既不好看,也不好吃。炒熟之後還要用适量鹽水攪拌,鹽多了太鹹,鹽少了則淡,唯有鹽量适中,才會香中含鹹,口感更好。因此說炒南瓜籽是個技術活,也考驗耐心。
現在社會發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炒南瓜籽也成為人們的“家常便飯”,想吃随時都可以在市場或超市裡買到。現在好多人喜歡邊嗑(kè)炒南瓜籽,邊聽音樂,圖的就是那種享受。但是還有不少人看重的是炒南瓜籽的營養和健康功能。據有關資料介紹,南瓜籽性平,味甘,含有豐富的鋅、泛酸、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及胡蘿蔔素等營養成分。這些物質可以殺滅腸道寄生蟲,緩解靜止性心絞痛,降血壓,預防腎結石,促進結石的排出和防治前列腺疾病。這應該就是炒南瓜籽總是為人們喜愛的奧秘所在吧。
陝北有着得天獨厚的南瓜籽資源,炒食南瓜籽是陝北人的特愛。近年來陝北炒南瓜籽成為市場的新寵,陸續湧現出“老闫家”“老王家”等知名品牌,它們用專用烤爐炒制南瓜籽,其不僅炒制量大,而且也可以調制出各種不同的味道,市場銷路極好。不過,我還是喜歡用鐵鍋在家裡的竈火上炒瓜籽,尤其是下雪天,難得的是享受那個過程和那份溫馨而難以消失的回憶。
摘自《陝北文化》,2022年春之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