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内有癌身體有這4個症狀?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來自世衛組織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确診的癌症患者數量達到1930萬,而死于癌症的人數增加到1000萬癌症是第二大死亡原因 ,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體内有癌身體有這4個症狀?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2月4日是世界癌症日。來自世衛組織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确診的癌症患者數量達到1930萬,而死于癌症的人數增加到1000萬。癌症是第二大死亡原因 。
乳腺癌 現在是全球最常見的癌症,占新增癌症病例的11.7%,其次是肺癌 (11.4%),結直腸癌 (10.0%)和前列腺癌 (7.3%)。
據2019年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全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惡性腫瘤每年發病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每分鐘有7.5人被确診為癌症 。
說起癌症,很多人确診癌症後也想不通:為什麼癌症偏偏找上我呢?其實我們的身體是很“聰明”的,如果身體發出以下這些信号,就要引起重視了,及時進行檢查與治療。
癌症發出的十種信号
1.身體出現腫塊、結節
身體某部位出現腫塊、結節,第一個可能會想到的就是腫瘤。但也不必恐慌,腫塊、結節不一定就是癌症,它可以是非腫瘤性的(比如炎性包塊),也可能是良性腫瘤。對于腫塊結節,我們可以對它做一個初步的判斷:
一看大小。越小的結節概率上越傾向良性,當然也并非絕對,因此要注意随訪複查;如果結節超過1厘米則更要重視 。除了大小本身,大小的變化趨勢和速度也有重要參考價值,持續增大特别是增大迅速的結節傾向惡性可能,要特别重視。
二看質地。質軟或囊性腫塊,傾向于良性,質硬、固定或實性腫塊 ,傾向惡性可能,但淋巴瘤的腫大淋巴結摸起來質韌。
三看邊界和活動度。良性腫瘤通常邊界清,活動度較好;惡性腫瘤多數邊界不清 ,與周圍組織往往粘連或融合,活動度較差。
2.身體持續非外傷疼痛
多數人都經曆過疼痛,出現疼痛大家的第一個反應往往是用止痛藥,這其實會掩蓋病情,應該先想一想可能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如果身體某個部位出現非外傷導緻的、原因不明的持續疼痛 ,應去醫院查明原因。
3.出現長治不愈的咳嗽
大家對咳嗽見怪不怪,也不會太重視。有的人遇到咳嗽就止咳,其實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楚咳嗽的病因。對于久治不愈的咳嗽或痰中帶血 ,尤其是長期吸煙者,應警惕肺癌等疾病的可能。
4.出現不明原因的持續發燒
出現發燒,我們首先要想的是什麼原因導緻的發燒,如果發燒原因不明,且持續存在,要警惕癌症可能,盡早進行相關檢查。
5.莫名出現消瘦和疲乏
如果沒有主動進行減重煅煉,也沒有刻意節食,體重卻不明原因下降或進行性消瘦,或伴厭食、乏力、易疲勞等,要查明原因,消瘦和疲乏 也可能是癌症的表現之一。
6.明明沒有外傷卻出血
非外傷性異常出血,比如,便血或嘔血,要注意排除腸癌、胃癌可能;咳血、痰中帶血要警惕肺癌;不規律陰道出血或非月經期出血,可能與子宮内膜癌、卵巢癌等婦科腫瘤有關;無痛性血尿或伴排尿困難,小心泌尿系腫瘤;非外傷鼻出血注意排除鼻咽癌可能。
7.持續出現的消化異常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多數人隻是短暫一過性的,如果消化不良持續存在,或伴反酸燒心,上腹悶痛不适,不要想當然認為是一般的“胃病”,要警惕胃癌或食管癌等的可能。
8.大便習慣、性狀改變
大便習慣、次數或性狀發生改變(大便外形變細、大便帶膿、血、粘液等)或便秘與腹瀉交替,要警惕大腸癌,盡早到醫院檢查。
9.黑痣突然增大或顔色改變
黑痣很多人都有,但如果黑痣突然增大、或邊緣變得不規則、或顔色發生改變、或出現破潰出血、或灼癢疼痛、痣上原有的毛發脫落,要懷疑黑色素瘤可能。
10.潰瘍傷口久久不自愈
口腔潰瘍很常見,但如果長時間持續不能愈合,應警惕口腔癌可能。
良性:不同位置、間斷性生長、自愈性、疼痛感明顯。
惡性 :同一位置、不間斷性生長、無法自愈、早期無疼痛感。
常見癌症篩查建議
肺癌篩查
高危人群: 40歲以上;長期主動或被動吸煙;有職業暴露史(石棉、铍、氡、砷、鈾等接觸者);有惡性腫瘤病史(淋巴瘤、頭頸部癌症或與吸煙有關的癌症);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彌漫性肺纖維化病史;有家族史,一級親屬罹患肺癌。
篩查方法: 每年一次胸部低劑量螺旋CT,若查出肺結節,需遵醫生建議或去專科就診進一步檢查、監測。
胃癌篩查
高危人群: 年齡45歲以上;長期生活在胃癌高發地區;存在幽門螺杆菌感染;有胃部疾病既往史;明确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
篩查方法: 有腹痛、腹脹、反酸、燒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狀,并有慢性胃炎等情況,應根據醫師建議定期做胃鏡檢查。
肝癌篩查
高危人群: 年齡40—69歲;患有乙肝、丙肝,或攜帶乙肝、丙肝病毒者;肝硬化者;有酒精肝或其他肝病;有肝癌家族史。
篩查方法: 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聲檢查;高危人群每半年接受一次血清甲胎蛋白檢查,建議同時做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肝抗體檢測,如發現異常應進一步做增強CT檢查。
乳腺癌篩查
高危人群: 既往有乳腺導管或小葉不典型增生或小葉原位癌的患者;既往30歲前接受過胸部放療;有乳腺癌家族史但尚不滿足遺傳性乳腺癌和卵巢癌綜合征疑似患者條件的女性。
篩查方法: 推薦40歲或更早開展乳腺癌篩查;每6—12個月1次乳腺超聲檢查,高危人群可根據自身情況做乳腺钼靶檢查。
宮頸癌篩查
高發人群: 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的女性;曾出現HPV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有宮内己烯雌酚暴露史、有宮頸病變史的女性。
篩查方法: 可采用宮頸細胞學檢查和人乳頭瘤病毒(HPV)檢測。接種過 HPV 疫苗者也應定期進行篩查。
某些良性疾病可導緻腫瘤标志物的升高,而即使已經患上癌症,例如肺癌、胃癌、腸癌等,腫瘤标志物也并不都會升高。一般來說,當體檢發現腫瘤标志物異常升高時,醫生一般會建議再複查一次。如果指标隻是輕微升高,且多次檢查變化不大,無任何症狀,就不必擔心。如果複查結果還是異常升高,就要盡早找相應的專科醫生進行分析、做進一步的檢查。
如何預防癌症?
注意飲食
按時吃飯,不暴飲暴食,減少鹽和油攝入量,不吃發黴變質食物,少吃加工肉類、燒烤、煙熏食物,多吃新鮮蔬果,增加高纖維食物攝入。
戒煙戒酒,不吃槟榔。盡量喝白開水,少喝含糖飲料。
堅持運動
WHO推薦每個成年人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鍛煉,或者至少75分鐘的劇烈有氧運動。
接種疫苗
及時接種HPV 疫苗、乙肝疫苗,預防和控制EB病毒、乙肝病毒、HPV病毒、幽門螺旋杆菌等的感染。
定期體檢
癌症高危人群,更要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患癌年輕人不少有先天原因,要遵從專科醫生建議。
每個癌症發生前,
都有預警,
如果身體發出“信号”,
務必要重視!
轉自:中國新聞社
來源: 中國新聞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