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專題中,我們從東亞地區的漢文化圈說起。
在當代社會,把漢字納入文字體系的族群,除了大中華文化群體(地理概念上的中國 海外以漢語為母語的華人圈),還有日本。不過,相信很多以漢語為母語的人,一旦學過日語,就會發現這樣一件事:日語中的漢字,對我們既是便利、也是障礙。便利的是,很多漢字詞一看便懂;障礙嘛,就是也有不少漢字詞和我們今天的使用習慣不一樣,容易誤解。
今天要說的詞是“顔色”。
當代中國人看到這兩個字,第一反應就是“紅、綠、藍、黑、白、灰、紫、橙、粉……”這些概念的總稱,也就是英文裡的“color”。不過,這個“color”還真不是這詞的本義。而且這個詞的本義也沒有消亡,不信我們再看一個常用的詞——和顔悅色,就明顯不是“color”的意思了。
日語中也有“顔色”這個詞,讀作“KaoIro”。其中“Ka-o”這兩個音節,對應“顔”字,意思是“臉”;“I-ro”對應“色”這個字,意思就是“色彩”、“color”。所以,日語中這個詞的含義,是沿襲了漢語的古義。
沒錯,“顔色”一詞本來的含義就是“臉色”或者說“表情”。“和顔悅色”這個成語,也是取了這個意思。
如果按照西方語言學的理解方式,為漢語厘定“字”和“詞”的概念,是很困難的。畢竟漢字不等于西方語言概念中的“字母”,每一個漢字本身都自帶獨立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們分别來看“顔”和“色”這兩個字。
上圖中的“顔”字,左邊是秦制小篆,右邊是籀文(俗稱大篆)。《說文解字》載“眉目之閑(間)也。從頁彥聲。”也就是說,這個字是個形聲字,聲旁是“彥”自不必贅言。而形旁是右邊的“頁”,這是個象形字,表示人的頭部。所以,這個字的含義很明确了,就是今天我們說的“臉”。
在看看“色”這個字。有句俗語叫“色字頭上一把刀”,這當然是按今天的慣常寫法打的比喻。不過,我們先看看這個字本初的樣子。
《說文解字》上說,色,顔氣也。從人從卪[jié]。也就是說,這個字上半部分是“人”,下半部分是“卪”,意思是“顔氣”。那麼,“顔氣”又是啥?清代語言學家段玉裁曾作《說文解字注》,其中對這一條目的解釋是:
“顔氣也。顔者兩眉之間也,心達于氣。氣達于眉間是之謂色。顔氣與心若合符卪(=節)。”
可見“顔”和“色”兩個字的含義關聯度非常高。“顔”表示面部的樣子,“色”表示心裡所想的事呈現到了臉上。兩個字合在一起,表示今天說的“臉色”或“表情”。
此外,這個詞在古代還經常用來表示“美顔”、“姿色”,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中就有這樣一個千古名句: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顔色。”
那麼,“顔色”一詞又是從何時開始出現如我們今天的“color”這個意思的呢?語言的發展變化都是一個漸變過程,并不會因為某個曆史劇變,或者某個強權者的一聲令下,就瞬間改變。所以,考據詞語含義變化的節點,是非常困難的事。
不過,可以根據至今仍然流傳的文獻,推知大概在什麼時代,某個詞語出現了變化。比如,我們來舉《西遊記》中的語例:
1、雖是小婦人醜陋,卻幸小女俱有幾分顔色,女工針指,無所不會。
——廿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聖試禅心》
2、那女子見他不語,變了顔色,怒聲喝道:你是何人,敢來問我?
——六十回《牛魔王罷戰赴華筵 孫行者二調芭蕉扇》
3、長老至前,見是一座倒塌的牌坊,坊上有一舊匾,匾上有落顔色積塵的四個大字,乃「華光行院」。
——九十六回《寇員外喜待高僧 唐長老不貪富貴》
上述1中的“顔色”一詞意思是“姿色”,2中意思是“表情”,3中的意思是和今天常用的一樣,是“色彩”。可見,在《西遊記》誕生的明朝,該詞的三個主要含義已經同時存在了。
那麼,“給你點顔色看看”,自然就是不能再和顔悅色了,要來點厲害的、兇惡的“顔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