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鄧夢嬌 王豔彩 黃孟娜 梁紅國 臨沂報道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對出門在外的臨沂人來說,一碗熱氣騰騰的糁是濃濃的鄉愁和情懷。對外地朋友來說,糁是臨沂美食的必選項。而對于長期在臨沂生活的人而言,糁是早上味蕾惬意地享受和美好一天的開啟……
坐落在沂州路上的羲之朝陽糁館(總店)始于1988年,33年來,糁館從當年的“小張”張秀付到現在的“小張”張帥,老店和老味道,從舌尖到胃的溫暖,不變的是對糁的傳承……
頭鍋糁喝的就是情懷:是家鄉的味道 亦是成長的記憶
“老闆,來碗糁!”
“兩點半開始哈,先坐會。”
“好來,那我們先等等。”
淩晨兩點,朝陽糁館剛開門不久,三位年輕人已經在等着喝頭鍋糁。
馬上進入11月,淩晨的深秋夜晚已經有了寒意。此時店裡卻别有一番溫暖:熬湯、放原料、和面、煎包、炸油條……熱氣彌漫,香味濃郁。
等到淩晨兩點半,頭鍋糁開賣,油條、煎包等面食也紛紛備好,店裡的人也越來越多。張帥站在一口大鍋前,用大勺一勺勺将糁舀進敞口白瓷碗,丢上切好的牛肉片,熟悉的香味迎面撲來。喝一口頭鍋糁,肉湯的清鮮,胡椒的辛辣,那種有後勁的辛香刺激着味蕾。
“頭鍋糁喝的就是情懷!糁是家鄉的味道,時間長了不喝就想!”由于晚上加班,家住附近的吳先生喊着朋友一起過來,吳先生告訴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他從小就喝這家糁,味道一直沒變,隻要有外地朋友來,一定會帶他們嘗嘗這屬于臨沂的特色。
“老臨沂人都知道這家糁館,小時候姥爺經常提着他的大保溫桶帶我來喝,可以說這家糁館伴随了我的成長。”劉未和李子涵是同學,倆人經常相約喝頭鍋糁。“喝完渾身都覺得暖乎乎。”李子涵說完端起碗猛喝了幾口。
來喝頭鍋糁的年輕人居多,等到天剛蒙蒙亮,店外就排起了長隊,男女老少,熙熙攘攘,有早起的上班族,有白發蒼蒼的老人,還有外賣小哥等等,也有不在店内用餐的顧客,帶着鍋碗瓢盆來打上滿滿的糁帶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
小地桌、白瓷碗,三五好友一人一碗糁,坐在馬路邊的馬紮上,大口大口喝着冒着熱氣的糁。市井煙火,這一幕,最能體現這座城市的溫度。
從3毛錢一碗到5元一碗:曆經30年承載幾代人的回憶
朝陽糁館是這條街上三十多年的老字号,63歲的張秀付是朝陽糁館的創始人。1988年,20來歲的張秀付在臨沂朝陽小區一個民房開店,1992年搬到蘭山路,2006年又搬到沂州路北段。
“以前流行‘開鍋糁,刮鍋粥’,為的是填飽肚子,那時候一般淩晨三點半後開始營業,五點半才開門,現在夜生活豐富了,淩晨1點就得起床,淩晨兩點半就有很多年輕人來喝頭鍋糁。”張秀付說。
這幾年,張秀付的糁在傳統手藝的基礎上,又經過改良,味道越來越好,這也使得這家糁館在臨沂這個小吃盛行的城市裡,收獲了衆多粉絲,有的一家好幾輩都來喝過。
“前不久,來了一個年齡很大的顧客,上下台階都需要人攙扶,他來到窗台前問小張呢。我說我就是,老人說那個小張呢。這才反應過來說,我是小小張,那個小張在那裡炸油條呢。”張帥說,随即父親和那個顧客像許久未見的老朋友聊了起來。這時,張帥才知道,老人是他父親創業前期的老顧客。
糁融合了臨沂的曆史、文化、濃郁地方特色,對臨沂人,尤其是土生土長的臨沂人來說,是一種依賴,這種依賴來自味覺,更來自情感。30多年,從3毛錢一碗到5元一碗,朝陽糁館也見證了臨沂這座城市的發展和變化。
把老一輩的手藝傳承下去:熬煮好每一碗糁,溫暖每個人的胃
“糁湯需要很多工序,熬制底湯需十五六個小時,早上忙完十點多就開始煮湯,備肉、敲棒骨等,熬出乳白色的湯,一直熬到次日淩晨,1點起床,開始放入專門配制的二十多種料,淩晨兩點半糁熬制而成。”用張秀付的話說,“做糁就是人家睡了咱得起,人家吃飯咱忙活。”
朝陽糁最精髓的工藝在于火候和配料,牛肉一定要選用本地新鮮的大黃牛,而料裡所含的各種中藥,是老張的獨家配方,必須要經他手調配。
這幾年,随着年齡增大,張秀付的體力也跟不上了,兒子張帥便逐步開始接手老人家幹了大半輩子的糁館。“今年老張跑去炸油條了,現在主要由我和店裡的師傅輪流掌勺盛糁,安穩地在這裡給大爺大嬸叔叔阿姨們打糁。”張帥接受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采訪說。
小張掌勺盛糁
時過境遷,從“小張”張秀付到現在的“小張”張帥,是傳承,是不變的糁的味道。
“陪伴臨沂人的每一個早晨,是我們的日常,也是我們前行的意義和動力。”如今,朝陽糁館已成為衆多臨沂人心中早餐的不二之選,一天能賣出1000多碗,除了過年休息幾天,幾乎每天都營業。
“糁,是臨沂傳統小吃,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臨沂人對糁有着獨特的情結。糁對我來說,不僅局限于早餐,更是飲食文化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内涵。我要把老一輩的手藝傳承下去,做好每一碗糁,溫暖每個人的胃。”張帥說。
責編:李洪鵬
審核:孫貴坤
本文來自【海報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