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身邊有沒有這樣一類人?他們即使不動也容易出汗,一般是從晚上入睡的時候開始出汗,醒後汗洩即止。千萬别拿它不當一回事,這其實是典型的盜汗。
中醫認為,汗乃心之液,人體津液随着陽氣推動、陽氣蒸發迫,形成汗液。出汗過多或者過少,可能都是心受損的表現,一旦發現,務必要引起高度重視。
但有那麼一種食材,對于改善盜汗症狀有奇效,卻得不到人們的足夠重視。它是一種味藥,也是一種糧,隻是吃的人很少罷了。你知道我在說,什麼食材嗎?
沒錯,是浮小麥,據《本草彙言》記載,“枯浮無肉,體輕性燥,善除一切風濕在脾胃中”。在具體介紹這是浮小麥之前,我們先說一則故事。
浮小麥的傳說
在900多年前的宋代,有一位名喚王懷隐的醫生,因為醫術高超,頗受鄉黨的愛戴,每天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把他的醫館圍得水洩不通。
為了方便病人,他常會在自家的醫館裡備一些中藥材。有時候,實在忙不過來,也會在附近的集市買一些。因此,藥材質量有時候會參差不齊。
一日,他購進一批小麥。結果收到的卻是癟小麥。恰好這時一名婦人來找他治療髒燥症,王懷隐便為其開方:小麥、大棗、甘草,意用張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良方“甘麥大棗湯”,來調理婦女絕經過度期出現的精神和心理不适,即我們現在所說的更年期綜合征。
由于病人情況危急,王懷隐隻能用癟小麥來替代小麥。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那婦人過來複診,告訴王懷隐,自己的髒燥症已經好了,而且原來出現的盜汗的症狀也一并痊愈。
王懷隐感到非常的神奇,便試着用癟小麥治療虛汗盜汗,效果頗佳。由于這種小麥是用“水浮法”挑選出來的,王懷隐将這種小麥稱作“浮小麥”,并将之收錄到所著醫書《太平聖惠方》中。從此,浮小麥便成為固表止汗的一味良藥。
可見,食物往往就最好的良藥,古人的所說的,“食中有藥,寄藥于食”,實不欺我也。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胃,合理的飲食,有時候也不失為一種重要的醫療手段。
浮小麥與小麥的異同
然而,很多人還是容易将浮小麥與小麥搞混,甚至認為它和小麥沒有什麼區别,都是禾本科植物麥子的果實,也就是麥穗裡的麥粒。
事實上,浮小麥和小麥雖然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但他們不僅在水中的表現并不一樣,兩者的藥性、藥理也有很大的區别,不可以互相替代。
藥用的小麥,又名淮小麥,主要産于江淮地區,性平,味甘,入心經,具有清熱潤燥、抗老防衰、緩解便秘、促進代謝的作用。适宜各個體質的人食用。現代研究也表明,小麥中富含澱粉、B族維生素、維生素A,以及粗纖維、蛋白質、脂肪和各種礦物元素。
而浮小麥,性涼,味甘,入心、脾、腎經,具有補心、停止煩、除熱、斂汗、利小便的功效,現代研究也表明,浮小麥有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對于改善盜汗自汗、骨蒸勞熱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用處。
最後,給大家推薦一道可以防治盜汗的小驗方。材料非常的簡單,僅需浮小麥一樣即可。
浮小麥炒幹以後,碾壓成末,拿米湯或者溫水送服,也可以用它來煮水喝,堅持喝一段時間後,盜汗自然便會止住,而且口感也不錯,黏黏的,就像喝小米湯一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