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是以高溫油為介質,對質地鮮嫩、韌中帶脆的原料,旺火酥脆的烹調方法,成菜具有形狀美觀、脆嫩爽口、緊汁亮油的特點。自貢人說火爆,實際上就是爆,加一個“火”字,無非是強調爆炒時的火熱場面。爆炒時隻見鐵鍋翻飛,火焰高蹿,令人看着咋舌。自貢鹽幫菜擁有火爆腰花、火爆毛肚、火爆黃喉等一系列名菜,至少證明自貢鹽幫菜在掌握和傳承“爆”這一技法上有獨到之處,以至于達到“火爆”的程度。
自貢人愛“火爆”可能是為了追求爽脆的口感,也可能是在火爆的場面中釋放高風險的鹽業生産帶來的巨大壓力,更可能是牛身上一些難以加工的部位,隻有用火爆,才能達到最佳烹饪效果。火爆對火候的掌握要求很高,稍一過火,不僅不脆,而且綿老,烹制的各個環節譬如過油等動作要準确迅速,這對廚師的基本功是一大考驗。
火爆毛肚,主要食材當然是牛毛肚。對于自貢來說,當然随時可以買到新鮮牛肉及内髒,因為發達的鹽井生産,随時都會有大量牛淘汰下來成為菜牛。而在其他地區,水牛或黃牛都是耕牛,農民才舍不得殺牛呢。從市場上買回新鮮毛肚洗淨後,放入鍋内沸水中,淋料酒,焯水去腥味。再放入高壓鍋内,加适量高湯,上汽後壓十分鐘關火,繼續在鍋内焖制五分鐘。不同于用堿發的毛肚,這樣做出來的毛肚更有嚼勁兒,更有彈性。
将洗淨消毒的十來個鴿子蛋大鵝卵石放入鍋内油中,大火加熱,待油溫升至八成熱時撈起來,放入燒熱的鐵闆内作為墊底。烹饪中使用燒熱的鵝卵石并不多見,但這卻是我國一種原始的烹饪方法,可上溯到舊石器時代。西雙版納地區的布郎族,在野外勞動,不用帶鍋竈,做飯時臨時在沙灘上挖一個坑,在坑内鋪上數層芭蕉葉,然後倒進清水,把從河裡捕來的鮮魚放入水中,燃起篝火,把燒紅的鵝卵石投入這個“芭蕉鍋”内,待水沸魚熟,放入少許鹽,便煮成一鍋美味的卵石鮮魚湯,然而用蚌殼盛着吃,别有滋味。用來烹菜的鵝卵石,多是質地較硬且加熱後不易破裂的雨花石或三峽石。使用這些石頭之前,一定要經過預處理:先用水煮20分鐘,再放火上燒紅,然後投入涼水裡激冷,這樣既可以去除石頭上的污物,又可以防止烹菜時石頭裂口。
在淨鍋内放入底油,下入姜蒜米,一大把幹紅辣椒,煸炒出香味,加幹花椒,炒勻炒香,倒入青椒、香芹段、洋蔥絲,大火爆炒。再加毛肚絲、香菜段,調入雞精、白糖、辣鮮露,炒勻調味,翻炒均勻,起鍋,盛入鐵闆上,即可上桌。這道火爆毛肚,鐵闆直接成為了一種容器,看起來就比那些精緻的瓷盤粗犷多了。加之墊底燒熱的鵝卵石,更是讓人頓有恍若隔世之感。當然普通人家做火爆毛肚,就不需要用鵝卵石加熱了,畢竟我們追求的還是方便實用。(彭忠富/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