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寫:南都周刊記者 燕玉涵
春節将至,随着辛醜牛年的到來,大家慢慢開始讨論起“牛”來。牛是家畜中最勤勞的角色,跟随主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對牛的印象也大多是勤勞、憨厚、任勞任怨。
牛在中國十二生肖排名第二,我們常常背起的生肖表中開頭便是“子鼠醜牛”。
關于這個排序,有一種說法是:十二生肖的排列是根據動物的活動時間而确定的,牛對應的時辰則是醜時,即淩晨1點到3點。這是因為牛有4個胃室,他們會在休息時把吃到胃裡的食物返回到嘴裡再咀嚼一遍,這種現象被稱為反刍,醜時是牛類休息的時間,也是他們反刍的時間。
牛的消化系統 @知乎
你可能不知道,牛的曆史其實比很多動物長,距今已有至少7000年的曆史。使用機器之前,牛可以稱得上是農業生産的第一生産力,從農耕時代起,牛便是人類必不可少的好幫手,除農耕外,牛在交通、服飾、食用甚至軍事方面都得到了廣泛運用。
不同于鼠、蛇、狗等生肖會在某些時候被污名化,從古至今,牛似乎一直都是正面的形象。比如,我們說一個人“牛勁兒”,是稱贊他力氣大、有韌性,甚至也有“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這樣頗具奉獻精神的話語。
最常見的莫過于稱贊一個人很厲害時,我們會說這個人很“牛”。知乎上還有這樣一個提問:為什麼形容一個人厲害要說“牛”,而不是豬馬羊雞鴨鵝獅子老虎長頸鹿大熊貓?
那麼牛究竟為什麼這麼“牛”呢?近代史學家顧颉剛先生曾在《史林雜識·吹牛·拍馬》一文中做過考證:
吹牛皮一詞,最早起源于我國黃河中上遊一帶,為了解決渡河難題,人們想到用皮筏子代替小船,而這皮筏子的制作材料通常就是牛皮或者是羊皮,羊皮的體積小可以直接用嘴吹起,可牛皮的體積過大,當時又沒有打氣工具,一般都需要由幾個人合作才能吹起一隻牛皮筏子。
所以當時但凡遇到說大話的人,總有人用“好大的口氣,簡直可以吹脹一隻牛皮筏子”這樣的話回敬那個說大話的人。因此,吹牛皮筏子就和說大話聯系到了一起,而時間長了吹牛皮筏子就成了說大話的代名詞。為了表達方便,吹牛一詞就代替了吹牛皮筏子。
久而久之,牛也就引申成為了“厲害”的意思。
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牛一直是很神聖的動物。相傳大禹治水時,每當治好一處,就要鑄鐵牛投入水中,以鎮水患。
古代還流傳着這樣一種說法:牛是盜取天倉谷種下凡拯救百姓的社稷神,而天帝為了懲罰牛,讓牛世代受勞役之苦。在商周時期的一些貴族青銅器上,就常見類似牛的紋樣,這也足以體現牛的崇高地位。
像“物”這個字,就是牛字旁。物,代表天地萬物,在《說文解字》中對此的解釋是:“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于牽牛,故從牛。”古人認為,日月天體運轉起于牽牛星,天體運轉從牽牛星起轉,止于北鬥星。日月起于此,則天地間一切術數皆起于此,因此,“物”的部首從牛。
在重大的祭祀儀式上,牛也常常被作為貢品。《禮記·曲禮下》曾記載:“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
“肥牛”即指長得肥壯的牛,“索牛”意思是經過簡單挑選過的牛,“犧牛”則是指色純的全牛,色純為“犧”,體全為“牲”,而色純體全的牛,是隻有天子才能使用的最高等級的祭品。也因此,“犧牲”二字都是牛字旁。
在古代,牛作為最重要的生産勞動力,地位可不是一般的高。西周時期的法律就規定,“諸侯無故不殺牛”,那時可不像現在,牛肉是不能随便吃的,基本都是在進行祭祀将牛殺掉後才能吃到一口牛肉,而吃牛肉的人也一定是貴族人士。
盡管朝代更叠,但這條法律卻一直被延續下來。秦朝時還出台了專門保護耕牛的法律,法律中明文規定,禁止無正當理由宰殺耕牛,更嚴令禁止吃牛肉。不論官員百姓,私宰耕牛都是重罪,不僅自身難保,還可能會禍及家人。
到了魏晉時期,私宰耕牛的行為更是嚴重到了可以判死刑的程度,唐代殺牛也要流放。直到明清時,私宰耕牛仍要受杖責、流放之刑,但在晚清時期,由于受到遊牧民族飲食習慣影響,牛肉在市場上愈發常見,牛肉相關的飲食也多了起來。
時至今日,牛肉已經成為了我們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食材。
一頭牛身上的各個部位大緻可以有以下幾種肉:肩頸、前胸、肋脊、前腰脊、上腰脊、腰内部、腹部、後臀部、腿部。
但有趣的是,不同部位牛肉的叫法也是五花八門,比如瓜條肉、辣椒條、上腦、眼肉、外脊、裡脊、胸肉、牛腩、牛霖、米龍,腱子肉等等。
這些稀奇的叫法在潮汕牛肉火鍋中更是發揮到了極緻。要知道,一隻牛出現在潮汕人眼裡時是這樣的。
還記得第一次吃潮汕牛肉火鍋時面對菜單上五花八門的名字,很多人都是一頭霧水。這些名字念起來格外拗口,從字面也很難判斷出這是牛的什麼部位,更不知肉質如何。
潮汕人對牛肉的挑剔在這對牛肉不同部位的分類最能體現,同樣考究的還有時間。
涮牛肉這件事上,潮汕人以秒計算
潮汕人涮牛肉非常講究涮的順序,一定要從瘦到肥,同時每個部位涮的時間也各不相同。這樣不僅能夠保證湯底持續清爽、鮮美,也能讓牛肉在恰當的時間被品嘗。
雖然同樣好吃牛肉,但是北方常吃黃牛肉,而南方常吃水牛肉。
黃牛肉和水牛肉的肉質有也着很大的區别。黃牛肉的肉質較為細膩,肉與肉之間的脂肪含量也較少,水牛肉的肉質則比較松弛,這就導緻了兩種牛肉的口感上差别很大,因此處理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北方吃牛肉的精華在于一個“炖”字,比如土豆燒牛肉,由西北地區興起,如今已經成為了北方家家戶戶都喜歡做的家常菜。牛肉經過小火慢炖後十分香醇,土豆吸收了湯汁中濃郁的肉香後變得格外綿軟,吃起來噴香軟糯,胃裡暖暖的。
在寒冬天氣食牛肉可暖胃,除了土豆外,牛肉與蘿蔔也可以一起炖,香爛的牛肉加上入口即化的蘿蔔,不僅營養豐富,還讓人食欲大增。
也有人覺得炖牛肉的最佳搭檔是番茄。
土豆番茄炖牛肉
番茄去了皮,切成小塊,慢慢炖成醬,再加了牛肉一起炖,番茄與牛肉的味道相互融合,湯底的味道也很濃郁。
在我國,甘肅一直是知名的優質牛羊肉産地,而甘肅最出名的莫過于一碗蘭州牛肉拉面。正如螺蛳粉裡沒有螺蛳,一碗正宗的蘭州牛肉面裡其實也是沒有牛肉的。
蘭州牛肉面,靠的是牛湯的味道
不同于傳統烹饪對于牛肉本身的“精雕細琢”,蘭州人則将牛肉與牛骨的精華都濃縮進清亮的湯水裡,再以勁道的面條浸泡其中,炖煮了幾個小時的牛棒骨将精華味道都融進了湯底中,飄散出難以複制的濃香。
到了南方,與牛肉湯共盛一碗的由面變成了粉。湖南常德的牛肉粉也是名聲在外。
正如沒有一頭牛能活着走出潮汕,在津市,也沒有一頭濱湖水牛能遇上米粉而全身而退。津市牛肉粉中的牛肉澆頭一般會選用三年以上食草耕作水牛肉,新鮮的牛肉、牛百葉、牛筋、牛肚,再用秘制中草藥包進行熬煮。
米粉取用沅澧之水與洞庭湖優質大米,經過泡米、磨漿等工藝,制成圓潤又耐煮的粉條,配以純牛肉熬制的原湯,再澆上一勺牛肉澆頭,味道鮮美濃郁、醇香可口。
而牛最結實的地方牛腱子,南北的做法既有着相似之處,又略有不同。一直以來,在熟食領域都有着“南鹵北醬”的說法,南方人口中的“鹵牛肉”其實跟北方人口中的“醬牛肉”是一種東西,隻是做法稍有不同。
醬牛肉
醬牛肉的炖汁是用發酵的豆醬、面醬,加上糖色調制成的,除了鹹香味,還會有點淡淡的甜味。
醬牛肉炖的時間很長,即便是牛腱子也依舊口感酥軟,牙口不太好的老人都可以吃,也因此不用切片,直接分割成塊就能上桌。
相比之下,南方的鹵牛肉在做法上更為細緻一些。南方的鹵味最講究的莫過于那一鍋鹵水,紹酒、老抽、冰糖以及各味香料按照恰到好處的比例被放入老湯中,這鹵水散發的醇厚味道則是各家老店的“獨門秘籍”。
鹵牛肉燒煮的時間一般控制在一兩個小時,這是為了不将肉煮得太過酥爛,而是保證一定的嚼勁。有了高壓鍋之後,烹饪時間更是被控制在半小時以内。出鍋時整塊趁熱撈起,逆着牛肉紋路切片,肉片要切得夠厚,每一片都連筋帶肉,最後再擺盤上桌。
如今,大年三十的年夜飯似乎一年比一年更豐盛,但兒時過年時的那種味道卻隻在心頭。
貴州老湯牛肉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