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美食

 > 各有不同風味與最佳烹饪手法

各有不同風味與最佳烹饪手法

美食 更新时间:2024-08-10 09:11:16

各有不同風味與最佳烹饪手法(我弄懂了幾個異樣的)1

上學的時候,老師總是說要學會舉一反三,這道題會了,這個類型的就會了。

那個時候真的不懂,為什麼會有舉一反三的道理。直到後來學廚,靜下心來學習廚藝,總結原理的時候,仿佛有一扇窗戶突然打開了。

我在自己的文章裡反複提到過“學會十道菜,不如弄懂一個烹饪原理”這句話,現在想想,其實就是老師說的舉一反三。

各有不同風味與最佳烹饪手法(我弄懂了幾個異樣的)2

學炒菜跟學數理化其實是一樣的,把背後的原理學會,再掌握一些實用的技巧和方法,任督二脈自然就通了。

就好比家常菜裡關于肉絲的菜品,尖椒肉絲,蒜苔肉絲,豆角肉絲等等,重點在肉絲的處理上,橫切斷筋,腌制去腥,調料碼味,粉水嫩滑,中溫滑油。

這種一葷一素食材搭配的家常菜,肉是絕對的主角,把肉腥味去掉,鮮香味提出來就能保證整道菜品的味道,素菜食材再給一點錦上添花的效果,一道完美的家常菜很容易的就能做出來。

各有不同風味與最佳烹饪手法(我弄懂了幾個異樣的)3

廚師的工作是做五味調和,那麼五味調和後是什麼味道呢?究竟什麼樣的味道會被人們評價為好吃?

我想,古往今來從食物的演變和形容美食的詞彙中,大概就能猜到我們對于好吃的評價無非就是“鮮”和“香”。

  • 香味的出現,需要“炝”,需要“爆”,需要火熱的溫度。
  • 鮮味的存在,則最怕高溫,高溫會讓鮮味物質變性,不會有害,但失去鮮味。

類似這樣的理論知識,之前我寫過很多篇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各有不同風味與最佳烹饪手法(我弄懂了幾個異樣的)4

今天這篇文章裡的内容,比較特殊,是我做創意菜的時候,無意間發現,并且提煉出來的一些異樣的烹饪原理。

很有意思,也很實用,會對做菜有很大的幫助。


01 先炖再炸

我這個人,很愛吃排骨,貼着骨頭的肉,肥瘦相間,纖維細,口感不柴不膩,肉又沒那麼厚,本味肉香就不說了,想要入味也方便。

各有不同風味與最佳烹饪手法(我弄懂了幾個異樣的)5

隻不過,我一直沒做出自己認為最完美的一道排骨的菜品。直到有一年中秋,去我師傅家,老爺子露了一手,讓我終于找到我最喜歡的排骨做法。

這道菜叫“雙酥排骨”,排骨先用高壓鍋壓熟,蔥姜花雕酒去腥,鹽入底味,八角和幹辣椒去異增香。

壓熟以後,吸幹表面水分,平底鍋放一點油,小火把排骨表面的瘦肉煎酥,肥肉煎出油。

出鍋後用吸油紙把油脂吸幹淨,然後粘幹澱粉,蘸一下水,再粘幹澱粉,再蘸水,反複幾次以後,下鍋炸,表面金黃酥脆了就可以出鍋。(很遺憾,當時沒有拍照片)

各有不同風味與最佳烹饪手法(我弄懂了幾個異樣的)6

老爺子做的這道菜,表面的裹了一層酥皮,吃到排骨的時候,排骨表面一層的肉也被煎酥了,内裡的肉軟嫩脫骨,吃起來連酥兩層,吃到肉的時候軟糯的口感和肉香又會占據主導,讓我忍不住吃了一塊又一塊。

當我準備問老痞廚是怎麼想出這麼好的法子的時候,老爺子先開口了,“沒想到,你小子這方法做出來的排骨還真不錯。”

我愣了一下,回想起之前在店裡做過的一次糖醋排骨,也是用了先炖再煎的方法,然後看着我師傅,我倆會心一笑,我說了一句話,“那意思是,這道菜你跟我學了本事了,老頭,你跟我叫個師傅聽聽。”

下一秒,是師傅家老太太笑噴的聲音,和老痞廚那大巴掌打在我身上的啪啪作響。

各有不同風味與最佳烹饪手法(我弄懂了幾個異樣的)7

學廚以前,在飯店吃到排骨,大部分時候口感上都很欠缺,要麼肉太柴,要麼太塞牙,要麼不脫骨。

先炖再炸或者再煎的手法,把肉類的食材用炖的辦法轉換口感,同時入一些底味。然後通過炸或煎的操作,增加香味。

從那以後,我在店裡凡是關于排骨的菜品,全部都會經過這一道工序。

排骨提前壓熟的過程,可以去除掉腥味,并且把本味的肉香釋放。得益于肉并不太厚的特點,後期無論是紅燒還是糖醋時,調味也很容易進入,并且能鎖住。

也是因為這一點點小的變化,來店裡吃飯的客人,幾乎都要求吃排骨,而且一份還不夠。

有一些熟客時常調侃說,讓我參照大盤雞的菜量,來一個大盤排骨,才能一次吃過瘾。

各有不同風味與最佳烹饪手法(我弄懂了幾個異樣的)8


02 小菜大做

還在老家農村讀初中的時候,我經常去堂哥的飯店幫廚,每次飯點忙完後,堂哥問我想吃什麼都會加一句“不許吃炒餅啊,太麻煩”。

起初我很是不解,炒餅很麻煩嗎?

我自己做炒餅的時候很簡單嘛,把菜炒斷生,餅絲放進去,焖一兩分鐘,炒勻就可以出鍋了。隻不過我做的炒餅很難吃,隻有鹹味兒,不香也不鮮。

各有不同風味與最佳烹饪手法(我弄懂了幾個異樣的)9

後來我仔細看了一遍堂哥做炒餅的過程,也就理解了為什麼他會說麻煩,也理解了,為什麼來堂哥飯店吃飯的人,桌桌的主食都要炒餅。

  • 先用普通的色拉油炒雞蛋,雞蛋炒熟撈出,鍋裡的底油再加一點豬油。
  • 蔥蒜和幹辣椒炝鍋,洋白菜絲和豆芽混合下鍋炒斷生,鹽,味精,胡椒粉初步調味,然後用複制醬油調色并且定住味道。

他做的複制醬油,用生抽,老抽,魚露,蔥姜蒜,芹菜,香菜,胡蘿蔔等等蔬菜熬出來的。

  • 餅絲下入,蓋上蓋子開大火把水氣和味道沖出來,然後餅絲和菜炒勻,放蒜末和韭菜或者蒜黃在提下味道,出國前淋上一點料油或者香油。

各有不同風味與最佳烹饪手法(我弄懂了幾個異樣的)10

實話講,我當時年紀小根本就不明白,為什麼堂哥做個炒餅這麼麻煩,隻是知道味道的确很好,香而不膩,各種複合味道層次分明,還能吃到餅香味。

一直到了後來學廚,我師傅教我做闆栗燒肉的時候,有突然有了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仿佛眼前一片一直遮住我視角的烏雲,一下子就散開了。

  • 把五花肉或者梅花肉切成乒乓球那麼大的塊,反複沖洗幾遍。
  • 不過水直接下鍋用小火煎炒,把肉的水分和油都炒出來,這個過程肉的腥味也會揮發掉。
  • 放蔥片和姜片炒一會兒,這個時候還能聞到有一點的肉腥味,鍋邊淋一圈花雕酒,酒下去之後,腥味立刻就沒了。
  • 然後加熱水,燒開以後放鹽、胡椒粉和生抽調味,加點老抽調色,把闆栗倒入轉小火慢慢炖。過幾分鐘,把姜片和蔥檢出來。
  • 慢炖到湯汁收緊以後出鍋,全程出了胡椒粉一點香料都沒加。

各有不同風味與最佳烹饪手法(我弄懂了幾個異樣的)11

我看着盤子裡顫顫悠悠的肉,疑惑的問老痞廚,“師傅,不放點香料能好吃嗎?”

當時老爺子嘴裡剛放進去一塊肉,被燙的吸溜吸溜的說,“嘗嘗,不就知道了嘛。”

我夾了一塊肉,吹了吹放到嘴裡,一股純粹的肉香一下子就在嘴裡炸開了,闆栗的微甜作用下,肉的味道仿佛提升了一個層次。

那天晚上睡覺前,我突然想起之前堂哥做炒餅的事兒,然後明白了一個道理。

做菜,要小菜大做,大菜小做。

根據食材區分,食材中味道因子含量少的菜,盡可能的通過技法和調料增加複合味道。

而本身味道因子含量高的食材,就不要再畫蛇添足的加過多的香料和調料去壓制了食材的味道。

各有不同風味與最佳烹饪手法(我弄懂了幾個異樣的)12

就像蔥油拌面,表面的味道是蔥香味,其實這道菜起到決定作用的是用來拌面的複制醬油。

承載了諸多蔬菜鮮香味的複制醬油,給這道菜提供了強有力的味道保證。在這個基礎上,聞到的蔥香和第一口的蔥香反而隻是這道菜的一個引子而已,靠着後面的味道把它支撐在前方。

又例如台灣省的鹵肉飯,同樣也是不需要香料,把五花肉絲小火煸炒出異味,炒出肉香味,用小火在砂鍋裡一直煨着,讓肉香味得到了完全的釋放。

烹饪搞的深了,就成了哲學,專注的做好每一件小事,其實就是在做大事。


03 有幹的就不用鮮的

我很喜歡菌菇類食材,它們特殊的鮮味,無論是做主味,還是搭配,或者借味都是最好的選擇。

菇類食材在選擇上有一句有意思的老話,“有幹的,不用鮮的”。

各有不同風味與最佳烹饪手法(我弄懂了幾個異樣的)13

例如新鮮的香菇和泡發後的幹香菇,味道上會有很大差異,幹香菇的鮮味更濃,味道更正

菇類食材的香味,主要來自于一種叫做鳥苷酸的核苷酸,在自然陽光作用下,曬幹的過程中鳥苷酸會被加速釋放,鮮味就變的更濃。

鮮香菇曬幹水分流失,間接的提升了鳥苷酸和香菇味道因子的濃度,而且使得口感更加緊實。

各有不同風味與最佳烹饪手法(我弄懂了幾個異樣的)14

像花菇,茶樹菇,榛蘑等等常食用的菇類食材,在泡發前用澱粉水清洗幹淨,泡發時鳥苷酸會流失到水中,在烹饪時把泡發用的水一并食用,可以造成鮮味不流失。

有點相似的轉換方式,魚幹和火腿,都是通過水分流失,同時經過黴菌作用,蛋白質轉換為氨基酸,提升鮮味。

食材幹化後與新鮮狀态已經有了不同,在食用時會有意外的驚喜。


我喜歡用文字分享烹饪感悟,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提高廚藝。

覺得文章有些受用的朋友,記得點擊關注,别錯過後面的更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who

相关美食资讯推荐

热门美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