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中小院在哪兒?查詢任何版本的電子地圖,答案都是“抱歉未找到”,這地方大約隻有東大橋沿線的居民們是門兒清的。
所謂光中小院,是東大橋27号樓、甲27樓等7棟老居民樓整合出的新小區。去年老樓的居民通過向市信訪辦、12345市民服務熱線等渠道反映了小區内居民私裝地鎖問題,地鎖林立、停車位不足是小區主要矛盾。屬地朝外街道辦事處接訴即辦,從居民一個訴求電話,到如今所解決的不僅是停車問題,街道工作向前一步,對小區鋪裝、樓前綠化、牆體粉刷等方面按照“全要素小區”的标準整體提升、小區環境更美了、停車秩序井然有序,這些老居民樓如何實現的蛻變,街道亮出兩件“寶”:一件名為黨建引領,另一件名為共商共治。還有三個“三個三、三個二”的機制做保障,即三回複二回訪、三級調度二級包案、三見面二跟蹤,讓群衆家門口的操心事兒、揪心事兒、煩心事兒,有人辦、馬上辦、能辦好确保居民合理訴求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決。
嶄新的“老小區”
昨天(8月20日)下午記者來到了光中小院,大門前電子攔車杆、探頭、門前禁停标識一應俱全,門内設崗,熱心的大爺大媽們帶着紅袖章,管理進出的車輛,一切景然。進了樓院,私家車雖多,卻不擁擠。沿着消防通道兩側,一邊是橫平豎直的停車位,一邊是居民們休閑納涼的場所,樓院裡的老人們手持折扇,閑聊的内容,時不時也提及小區這一年的變化。
光中小院院門
記者來時剛下了小雨,往光中小院深處探尋,雨水的沖刷給小院帶來一種别樣的雅緻,嫩綠滿眼可見,黃楊環抱之中,一片雞冠草剛剛發了嫩芽,可謂萬綠當中的一點紅。
光中小院新貌
轉了一圈,時候不早,随着晚高峰鄰近,進出小區的車輛多了起來,按照路面所示的行車标識,小區北門進車,南門出車,院子不大,内部交通微循環卻很順暢。除了南北門,院子還設有其他兩個小門,居民步行進出多走小門,如此人車互不交集。
“我們這個院子停車都是靠我們自己來管。”和大爺大媽們聊起光中小院,人人都說自豪。他們告訴記者,早在去年這裡的叫法還是東大橋27号樓、33号樓等等,其實都是單擺浮擱的老樓,老舊小區的通病在這裡都能看見,經過一系列治理,現在這裡整合成了一個整體的樓院,光中小院就是它的“小名”,雖然沒有物業管理,停車靠居民自治也能井井有條。
接訴即辦、不等于“指哪打哪”
通過一個訴求解決一類問題
“去年可不這樣,車都堵到單元門口了,進出樓門大包小裹要舉在頭上才能擠過去。”居民回憶過往,早在去年尚無光中小院的概念之前,這裡的風貌還在另一個極端上。東大橋27号樓、甲27樓、33号樓等居民樓前地鎖林立,加上沒有物業,停車沒人管理,在周邊上班的外來車輛也随便停進小區内,使原本停車擁擠、混亂的小區雪上加霜,居民擔心家裡的老人被地鎖絆倒,孩子被車碰到,就這樣,居民的通訴求電話,打給了市信訪辦和市非緊急救助中心,希望屬地幫助解決地鎖問題。
去年9月,朝外街道芳草地社區黨委書記李萍剛剛上任,她幾乎是和居民訴求前後腳到的,解決小區地鎖問題,成為李萍書記上任後關注的頭等大事,她曾是街道原綜治辦的老同志了,豐富的經驗告訴她,解決地鎖問題,不能“指哪打哪”,隻拆地鎖而不深入改變小區停車狀況,結果隻能是激化矛盾。
光中小院舊貌
李萍書記帶隊,圍着東大橋27号樓在内的7棟老居民樓進行了詳細的調研,在諸多劣勢當中也發現了優勢,朝外地區“單擺浮擱”的老居民樓也有一些,包括東大橋沿線,但眼前的7棟居民樓是連成片的,與其單一解決每棟樓的問題,不如形成整體的規劃,現在記者看到的光中小院也就是這樣整合衍生出來的。
“動員持續了2個月吧,和居民們一起讨論解決方案的會,至少開了20次。”李萍書記回憶說,在去年9月的調研過程中,先期在光中小院共發現私設的地鎖64個,同期社區也開始了地鎖拆除的動員工作。
想說動小院車主們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萍書記說,既要讓車主們知道,按照相關條例,私設地鎖必須拆除的大原則是不動搖的,同時也要讓居民們放心,地鎖拆除後,小院的停車環境隻會越來越好。在這一過程中,社區的黨員、樓門長起了表率作用,帶頭自拆地鎖,也勸導身邊的居民們共同參與,在11月22日聯合執法以前,64個地鎖當中居民們已經自拆了将近三分之一。
與此同期,社區活用“吹哨報到”機制,吹響街道“内部哨”,街道的平安建設辦公室、城市管理辦公室積極響應哨聲,和社區、居民一起解決小區的這個“老大難”問題。先期街道聘請第三方公司對光中小院整體停車體系進行了系統的設計,從定設計方案到具體施工細節,小院的居民們全程參與,積極出謀劃策。
“我們車主還是需要更多停車位、我們老人需要更好的綠化環境!”來自小區不同人群的意見,該如何統一起來,同樣是難題。各方的意見催生出了小院的停車管理委員會,李萍書記說這是小院居民自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黨員、居民代表、車主代表的共同參與,小院車位怎麼改、怎麼管各方意見最終達成了共識。
“到去年12底,經過一個月的施工,光中小院的停車自治管理體系健全起來,小區與停車有關的配套設施由街道出資建設,也投入了使用。”李萍書記介紹,目前光中小院設有停車位77個,基本滿足小院居民日常停車需求。街道還協調路側錯時停車,方便有多輛車的居民。現在院子裡停車免費,停車管理完全由居民們自己說了算。“大爺大媽們都特别熱心腸,都輪班來幫着維護小區停車秩序,現在來參與停車管理的老人有三四十位呢。”
熱心的老人們志願維護小院停車秩序
舉一反三
小院驚喜不斷,通過一個案件帶動一片治理
昨天下午,朝外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韓冠宇向記者介紹了街道有關老舊小區的整體情況,記者了解到,朝外街道成立于1954年,是朝陽區的一個老街道,曆史之久。轄區内共有7個社區,地區163個居民樓中有146棟居民樓建設于上世紀90年代以前,随着時代的發展,許多老舊小區的規劃滞後、設施不完備、物業管理等方面,不能滿足居民現有的實際需求,解決好這些也是目前街道工作的重點。
“還是要舉一反三,工作向前一步,通過解決一個問題帶動解決一類問題,通過一個案件帶動全面治理。不能都等居民投訴反映再行動。”街道副主任韓冠宇說,針對光中小院,目前所要解決的問題絕不止步于停車難。借着7棟居民樓整合成院的契機,今年開春,小院裡補種了大量綠植,品種繁多,讓小院居民與綠色更親近。經過這一夏,樓院裡已經是綠意盎然。
小院綠化改造初見成效
在近采訪結束時,臨出院門,記者注意到小院北門内附近有一面高大的灰色院牆,磚石平整,這樣的牆面難免成為小廣告的“重災區”,牆上也确有小廣告頻繁清理的痕迹。
街道副主任韓冠宇告訴記者,小廣告問題也同樣是老舊小區的通病,這正是光中小院正在治理的問題。在今年9月,這面灰牆會成為小區的文化牆,增加有關黨建、地區文化和小區居民生活等内容,朝外街道轄區從面積來看,雖然在朝陽區算是“小個子”,卻具有外事窗口區、政務活動、多元居住、商貿聚集、文化交融等區域特征。讓街區文化深入到小區、樓門。今年年末,小院的單元門還要增加可視智能門禁,讓小區更安全同時不讓小廣告入侵。老舊小區由内而外展現新的風貌。
光中小院的停車共建共治模式還要在其他小區問題上進行探索,同時在停車治理和小區整體提升上的經驗将逐步其他居民樓推開,目前東大橋1号樓至43号樓已經進行了道路補修和綠化提升,部分樓體也完成了粉刷。街道、社區、居民一起努力,共建共治,讓居民獲得滿滿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