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美食

 > 秋天養陰最為關鍵 6百合食療養足陰氣

秋天養陰最為關鍵 6百合食療養足陰氣

美食 更新时间:2025-01-13 15:48:25

  秋季到了,這是個養陰的大好時節,那麼秋季養生如何做方可養陰呢?下面小編教大家養陰補陰高招,并且推薦一些滋陰的食物給大家,一起到下文看看了解下吧!

  俗話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幹燥的秋季到來了,該如何養陰呢?不妨找百合幫幫忙。

  中醫認為,百合性味甘、微寒,入肺、心經,有潤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是老幼鹹宜的藥食佳品。《本草綱目》言其“利大小便,補中益氣”。臨床觀察發現,百合清心 安神,對熱病後餘熱未盡,神思恍惚,煩躁失眠,莫名所苦療效甚佳。秋季燥邪為患,肺陰不足,而百合甘寒質潤,有潤肺之功,對秋燥有明顯治療效果。

  藥理研究表明:百合含微量的秋水仙堿等多種生物堿,其藥用有效成分是外層軟表皮,對人體細胞有絲分裂有明顯抑制作用,能有效地抑制癌細胞的增生,故臨床上常用于白血病、急性痛風、皮膚癌、鼻咽癌、乳腺癌、宮頸癌的輔助治療。煮粥服食,有補益潤肺之功,誠如《本草綱目》所言“百合粥,潤肺調中”。臨床上常用于肺結核咳嗽,痰中帶血,秋燥咳嗽等。但百合為寒潤之品,風寒咳嗽,脾虛便溏者不宜選用。現介紹幾則百合潤燥食療方:

  一、百合雪梨湯

  百合30克,雪梨1個,冰糖适量。将百合用清水浸泡一夜,次日将百合連同清水一起倒入沙鍋内,再加半碗多清水,煮一個半小時,待百合已爛,納入去皮核切塊之雪梨及冰糖,再煮30分鐘即成。

  功效:可滋陰潤肺。

  二、百合蓮米銀耳湯

  百合30克,蓮米15克,銀耳10克,冰糖适量。将蓮米、銀耳發開,與百合、冰糖同放鍋中,加清水适量煮至湯濃即成,每日1劑。

  功效:可潤燥養陰。

  三、藕百枇杷湯

  鮮藕100克,百合、枇杷各30克,白糖适量。将鮮藕去皮、節洗淨,切片;枇杷去皮及核,與百合同放鍋中,武火煮沸後,大火炖至爛熟,白糖調味服食。

  功效:可滋陰潤肺,清熱止咳。

  四、百合二汁湯

  百合100克,甘蔗汁、蘿蔔汁各半杯,蜂蜜适量。先将百合洗淨,加水煮爛後納入二汁及蜂蜜,煮沸即可,睡前頓服。

  功效:可潤肺止咳,生津止渴。

  五、百合豬肉湯

  百合50克,瘦豬肉200克,食鹽少許。将豬肉洗淨、切塊,與百合加水同煮至爛熟後,食鹽調味,頓服。

  功效:可清熱潤肺、甯心安神。

  六、百合棗仁湯

  鮮百合50克,生熟棗仁各15克。将鮮百合用清水泡一夜,取生熟棗仁水煎取汁,納入百合煮熟,連湯食下。

  功效:可清心安神。

  秋季養陰有講究

  秋季,由熱轉寒,處于“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人體的生理活動也随之相應改變。因此,秋季養生不能離開“收養”這一原則,就是說,秋季養生一定要把保養體内的陰氣作為首要任務。

  秋季,一定要多吃些能滋陰潤燥的食物,以防止燥邪傷害人體的陰液。可供選擇的食物主要有:銀耳、甘蔗、梨、芝麻、藕、菠菜、烏骨雞、豬肺、豆漿、饴糖、鴨蛋、蜂蜜等。常食這些食物,秋燥就不易傷人。

  此外,秋季飲食還要“少辛增酸”。少辛是指少吃辛辣食物,如蔥、姜、蒜、韭、薤、椒等;增酸是指适當多吃些酸味的水果,如蘋果、石榴、葡萄、芒果、楊桃、柚子、檸檬、山楂等。中醫學認為,秋天人之肺髒與秋氣相應,即肺氣盛于秋,少吃辛味可防肺氣太盛(辛味養肺)。肺氣太盛可克肝木,即損害肝髒功能。中醫所說的金(肺屬金)克木(肝屬木)即為此理。

  “秋凍”是一種積極有效的健身方法。所謂“秋凍”,就是“秋不忙添衣”,有意識地讓機體“凍一凍”。這樣可避免多穿衣身熱出汗,陰津耗損,陽氣外洩,以順應秋天陰精内蓄,陽氣内養的養生需要。

  秋季,随着天氣轉冷,機體血液循環變慢,皮膚幹燥,易出現細碎的皺紋,尤其是眼睛周圍。因此,秋季更要注意皮膚的護理。外敷可塗杏仁美容膏,内服可用慈禧太後駐顔方:珍珠适量研磨成粉,每次一小茶匙,溫茶送服,十日服一次。有清熱養陰,令皮膚柔滑光潤之效。此外,曆代養生家強調“面宜多擦”,即按摩美容護膚很重要。

  《黃帝内經》提出:“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意思是秋天氣候轉涼,要早一點睡覺,以順應陰精的收藏;還要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長。

  金秋是運動鍛煉的好時節。但因人體生理活動處于“收”的階段,陰精陽氣處在收斂内養狀态,故運動養生也要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太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中醫學主張秋季多進行“靜功”鍛煉,當然也要進行動功鍛煉,如練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保健功等。

  總結:以上介紹的這些百合食療秘方,秋季滋陰效果極好,大家不妨多多食用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美食资讯推荐

热门美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