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常生氣,而且常生悶氣,容易把氣出在家人上,怒氣從何而來呢?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認為,怒氣的源頭是情緒處理不良及壓力無從宣洩,心理學者黃國彥建議,不妨找個出氣娃娃,健康地生氣。
日前在台灣董氏基金會舉辦的「你也是生氣族嗎?」座談會上,董氏基金會執行長葉金川、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王浩威、政大心理系教授黃國彥、作家蔡詩萍、藝人柳翰雅、伯仲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吳志揚等人,紛紛談到自己的生氣經驗及消氣的法門。
根據董氏基金會的調查,天天生氣的人常因為身體不好而生氣,葉金川指出,身心是一體的,很多證據指出常生氣的容易罹患心肌梗塞,生氣是一種負面情緒,經常處于負面情緒中,也會引發身心症。
王浩威也表示,很多雜病起于情緒調适不良,這種生氣對事情沒有幫助;此外,大多數人生的是悶氣,處理悶氣與eq高低有關,有些人之所以回到家中對家人生氣,其實對家人沒什麽好氣的,但壓力累積一天之後,為了形象不方便在外人面前生氣,隻能帶着一肚子的悶氣回家爆發,使家人成了受氣包受害最深。
蔡詩萍認為,年紀大、社會地位高的人比較少生氣,除了修養功夫夠之外,往往他們比較有本錢讓年紀輕、社會低的人對他們忍氣吞聲。
隻要是正常人,沒有人不曾生過氣,王浩威及黃國彥說,事實上,人需要适度的生氣發洩情緒,代表y世代的柳翰雅則說,她在青少年時期常常發脾氣,現在才知道有些怒氣來自于壓力,人活着是一口氣,适度的發脾氣有益健康。
蔡詩萍的出氣方法是「一分鐘法則」,就是不到最後一分鐘絕不生氣,生氣發作限定一分鐘内結束,生氣時請留馀地,給對方下台階。
吳志揚認為,培養幽默感是消氣的好方法,當一個人有幽默感時,可以跳脫憤怒的情緒,笑看自己的怒氣,有時 有些事情是又好氣又好笑,不妨多想着好笑的一面擺脫怒氣。
黃國彥則認為,生氣時可以以社會可容許的方法出氣,例如對着不倒翁娃娃出氣或着打球時把球想成令人生氣的事物用力打,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轉移作用;更高明的把怒氣升華,發揮建設性的作用,其中一例是以前的成淵國中把容易發脾氣的學生組成排球隊,不到兩年,就奪得排球冠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