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有一種臘肉名為油底肉,因用其制作而成的菜品色澤鮮豔,肥而不膩,口感極佳而受到客人的青睐。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種特色臘肉,大家請看——
油底肉小檔案
▼
油底肉是四川攀枝花當地的特産食材,屬于臘肉的一種。
在以前沒有任何冷凍設施的情況下,為了在炎熱的夏季防止豬肉腐爛變質,當地人研制了一種肉食品保鮮的儲藏方法。
結果大家發現,這種技術儲藏的肉,不但能長時間不腐爛,而且比鮮肉更加多了一種醇香,成品肥而不膩,肉軟而不綿,開胃健脾,色香味俱全。于是,大家結合儲藏方法,便定名為“油底肉”,成為當地的一種特色食材。
油底肉經千年傳承而不衰,如今更是聲名鵲起,成為四川多地接待賓客宴席上一道不可缺少的佳肴。這種古老的食材,就這樣登上了高檔餐廳的大雅之堂,成為一種鹽幫菜專用的特色食材。
油底肉的制作
▼
油底肉的制作也比較簡單,但對原料的要求較高,最好采用四川攀枝花市鹽邊縣擇木龍、格薩拉等無污染的高寒地區的放養豬。
而這種豬食用的都是當地野菜、玉米、土豆等天然食物,肉質比普通豬肉更加鮮美,用來制成的油底肉更是具有色澤黃亮、肉香味濃郁而原始的特點。
主料:
豬後臀肉1000克。
調料:
精鹽800克,料酒400克,辣椒面250克,花椒面50克,豬油2000克。
制作:
1、豬坐臀肉去骨留皮,砍成500克大小的塊,放大盆裡,加入精鹽、料酒、辣椒面、花椒面拌和均勻,置低溫處腌漬3天,然後取出來用清水洗淨,瀝幹水分。
2、熱鍋,下豬油燒熱,将肉塊輕輕放入炸至肉色焦黃,連油帶肉一起盛油甕中(豬油的量一定要淹沒肉塊)。
3、待豬油冷卻凝固後,加蓋密封,在陰涼處放置一個月以上,即得油底肉。
值得一提的是,傳統油底肉的制作是不碼味而直接把肉塊放油鍋裡炸幹。然而,現在食客的口味偏對味道的要求比較高,因此多以預先入底味為多,撒上适量的精鹽、料酒、味精、辣椒粉、花椒粉等佐料拌勻後腌制起來。
等佐料完全入味後将肉撈出來,洗淨肉表面的佐料細末晾幹後。等晾幹表面水分後,再入鍋炸制。
之所以用炸制的方法,是為了去掉肉裡的水分和多餘的油脂。做油底肉一般用中小火熬,火大了容易糊鍋,也容易使肉的外表一下子就炸焦,緻使裡面的水分出不來,腌制過程容易變臭;火候過了則會炸得太幹,炸得太幹不但縮水性更大,而且口感也差,吃起來像嚼橡皮筋。
炸的時候要有人專門照管,每隔幾分鐘要翻動一下,避免糊鍋,同時也保證每一塊肉都要受熱均勻。
方法雖然很簡單,但火候十分重要。火候不到水分不幹,腌制過程容易變臭;火候過了則會熬幹,熬得太幹不但縮水性更大,而且口感也差,吃起來像嚼橡皮筋。
第一次做油底肉的時候,覺得差不多的時候,要先撈出一塊肉來,用刀從中間切開細看。如果肉的色澤鮮紅,說明水分還多,還得繼續炸,不然整壇子的肉都會變味;如果肉的色澤已經變黃,則說明水分已經幹了,肉已經炸好了。
另外,根據當地人的經驗,油底肉存放的時間越長越好。如果密封時間不夠長,其肉質很可能還是焦脆的,不僅改刀時極易碎爛,而且吃起來肉質粗,而且不夠香。
油底肉的其它做法
▼
如今,油底肉不僅限于隻用豬肉制作,諸如豬排骨、豬蹄子、豬耳朵、豬拱嘴、雞、鴨、兔等原料也可以使用。
采用以上原料的油底肉制作,與豬肉基本相同,隻是初加工時一定要先清理幹淨,尤其是雞、鴨、兔子等,更是要注意掏淨内髒,并且用清水漂淨血污,等到用姜蔥等去對原料稍加碼味去異味後,再瀝幹水分下鍋炸制。
在油炸排骨、雞、鴨、豬蹄子和豬舌這類脂肪含量較少的原料時,應以低油溫浸炸為主,火力不能過猛,以免炸煳。
而豬耳朵、豬蹄、豬拱嘴和豬排骨,炸制的時間比豬肉要短些,雞、鴨、兔等原料的炸制時間就更短了。因此,這類原料的出壇時間則要比豬肉早些,20天左右即可出壇。
油底肉的烹饪
▼
油底肉風味獨特,瘦的吃起來嚼勁十足,味道醇香無比,肥的吃起來糯滋滋的,油而不膩,開胃健脾,色香味俱全,既有鮮肉的質感,又具有腌肉、臘肉的陳香,可用炒、炸、炖、煮等方法烹制成菜,均得美味。
最後,為大家介紹一道油底肉制作的菜品,以供大家參考。
鹽白菜炒油底肉
這道菜以回鍋肉的烹饪方式炒制,成菜十分鮮香,特别适合下飯。
制作:
熱鍋寬油,待油溫升至四成熱時,放入油底肉炸至色澤金黃,撈出瀝油晾涼,切薄片備用;鹽白菜用水略泡,撈出擠幹水分,入油鍋略炸,撈出瀝油備用。
鍋留底油,倒入油底肉片炒至出油,再倒入鹽白菜和蒜苗節,調入少許味精,翻勻後出鍋即成。
油底肉還有什麼做法?
(注:内容真實性已考證,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