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血流感染(BSI)是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腫瘤性血液病患者最常見的感染,發病率為10%-38%。膿毒性休克是此類感染最嚴重的臨床表現形式,但關于出現膿毒症的中性粒細胞減少患者的發病率、特征和預後的信息很少。
近期,一項刊發在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上的研究顯示,伴有BSI的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患者發生膿毒性休克與極高的死亡率相關,活性β内酰胺類抗生素聯合阿米卡星治療結局最佳。
為了分析伴有BSI的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症表現為膿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并評估經驗性抗生素方案,研究者在對兩個前瞻性隊列的多中心回顧性研究中,比較了膿毒性休克和非膿毒性休克患者的BSI情況。結果顯示1563例存在BSI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患者中有257例(16%)出現膿毒性休克,特别是實體腫瘤或接受皮質類固醇激素治療者,出現膿毒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高于非膿毒性休克患者 (55% vs 15%, p0.001)。
值得注意的是,引起膿毒性休克的BSI主要是由革蘭陰性杆菌(GNB)引起,包括大腸杆菌、銅綠假單胞菌和克雷伯氏菌。事實上,在目前的研究中,這三種病原體共同導緻了膿毒性休克患者3/4以上的BSI發作。該研究顯示,中性粒細胞減少合并BSI和膿毒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極高(55%)。因此,早期有效的治療對于降低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患者死亡率非常重要。
在17.5%的膿毒性休克患者中使用了不适當的經驗性抗生素治療(IEAT),經驗β-内酰胺聯合其他活性抗生素與觀察到的最低死亡率相關。當阿米卡星是唯一有效的抗生素時,死亡率為90%,增加經驗特異性革蘭氏陽性菌覆蓋對死亡率沒有影響。接受IEAT時,患者死亡率較高(76% vs 51%, p=0.002)。年齡>70歲、念珠菌或GNB接受IEAT、急性腎損傷以及當阿米卡星是唯一有效的抗生素為患者死亡率的獨立危險因素。與未接受β-内酰胺與阿米卡星聯合治療的膿毒性休克患者相比,接受上述藥物聯合治療是降低死亡率的獨立因素。
綜上,發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性BSI患者發生膿毒性休克主要是由GNB引起,并與極高的死亡率相關,特别是在接受IEAT時。經驗聯合使用β-内酰胺和阿米卡星治療時與較低的死亡率相關。因此,在中性粒細胞減少的膿毒性休克患者中,強烈考慮使用活性β-内酰胺聯合阿米卡星治療。
參考來源:Chumbita M, Puerta-Alcalde P,et al.Impact of empirical antibiotic regimens on mortality in neutropenic patients with bloodstream infection presenting with septic shock.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21 Nov 29:AAC0174421. doi: 10.1128/AAC.01744-2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