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愛吃面條,不時還要吃點雜糧做的面條,比如白面和玉米面摻和在一起做的面條,北京人稱之為兩樣條,荞麥面條也是北京人常吃的,這些面條,多是用刀切出來的(饸饹面除外),常用素炸醬即雞蛋炸醬拌面,另炸點蝦米皮佐之,再放黃瓜絲等面碼,有人還放點芥末,也非常可口。另外還有綠豆面和黃豆面做的雜面,雜面一般用羊肉湯或牛肉湯做澆頭,雖然可以在家裡做,但外面有現成的雜面可買着吃。成為北京的一項獨具風味的吃食。
八十年代北京還有雜面賣,虎坊橋十字路口東南有一家小店,賣羊湯雜面,鋪子很小,沒有幾張桌子,但雜面真好,面好、湯也好,進門就看見一鍋羊湯,一角多錢一海碗,還可以添錢另加肉,一碗雜面,澆上羊湯,放上辣椒油,肥羊湯上飄着紅油,放上點香菜,确實非常好吃。我以為,這種吃法,非是雜面才格外好吃,如換成白面,那味道就差多了。
菜市口路南的南來順小吃店後來也買雜面,是牛肉雜面,小碗盛,我覺得沒有虎坊橋那家的好吃,但後來虎坊橋那家沒了,想吃雜面也就隻好到南來順來吃。現在南來順也不知搬到哪去了,也不知道還有沒有雜面。其實原來很多回民小吃店都賣過雜面,北新橋路西的小吃店也曾賣過,但據我看都沒有虎坊橋的好。
現在的北京大概是沒有賣雜面的地方了,有時在飯館裡吃火鍋,要份雜面,吃完羊肉,在鍋子裡涮點雜面,擱上點涮肉的調料、辣椒油和香菜,雖然不是羊湯雜面那味,但意思到了。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有些食物,非得到一定的年齡才能領略到其滋味之妙,幼小的時候,往往不得其味。雜面便是其中之一,小時候,極不喜食雜面,看大人吃的津津有味,往往不理解,覺得這有什麼好吃?但等年紀大了些,沒想自己也好上了這口。這也從一個方面解說了“少不更事”這句老話,很多事,包括吃,都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品味,才能得其精髓。
北京人認為綠豆屬涼,所以雜面最好在夏天吃,用羊湯做澆頭,放辣椒油大概都是為了消減雜面的涼性。雜面性涼屬陰,還有清熱、瀉火、涼血甚至解毒的功效。中醫理論認為“藥食同源”,食物除了給人提供營養之外,同藥材一樣,按其屬性也有不同的滋養健身的功效。食物具有寒、熱、溫、涼、平五種不同的屬性。所以,要分清食物的屬性,不同體質者、不同季節要多食用涼熱屬性适宜的食物,一般體質之人,還應當配上涼熱合适的佐料,以抵消其涼熱屬性,達于平和。因為大部分食材,也都入藥,所以這些經驗得到了幾千年中醫藥實踐的證實,是極為可貴的。
(轉自新浪博客:老鐵)
閱讀往期内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