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美食

 > 夏日美味

夏日美味

美食 更新时间:2024-09-04 14:10:13

過去的夏日美味

熱在三伏。數伏前,父母在家總忘不了提醒出門在外的孩子一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炒雞蛋。

頭伏第一天吃餃子,二伏第一天吃面,三伏第一天吃烙餅炒雞蛋,這是老輩兒規矩,孩子不講究這個,都什麼年代了還講究這個?不講究這個三伏天就不過了?不吃餃子不吃面不吃烙餅炒雞蛋能怎麼着?吃了三伏天就會不熱?此時父母急得慌啊,說這是傳統民俗呀,得講究呀,咋能不講究呀。于是在講究和不講究之間,一年一年,日子像流水,照樣過着,過着……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做了父母,也跟孩子重複起相似的對話。然後——

總有些東西再留下來,再傳下去。

夏日美味(過去的夏日美味)1

夏日美味(過去的夏日美味)2

夏日美味(過去的夏日美味)3

1、兩面巴子條

巴子條,這名字大概今天很多人聽着都陌生,它是什麼東東?它是一種面食,三十年前,夏天在老家常吃。

老家人那會兒日子大都過得緊巴,細糧不夠吃,一般人家見天吃也吃不起,所以平常精打細算,省着吃,一頓細糧兩頓粗糧岔換着吃,或者細糧粗糧摻和起來吃。奶奶給家裡人做兩面巴子條吃,是智慧之舉,也是無奈之舉。

兩面巴子條,用面,主要是白面和黑面兩種。白面即小麥磨的面粉,老家人稱之細糧。黑面即山藥面,也叫紅薯面,老家人稱之粗糧,跟小米、棒子、大豆、高粱面一個待遇。白面和黑面之外,還要再備些榆面。村裡過去榆樹多,村裡老人愛種榆樹,除看重榆木能做口好棺材,也看重榆樹能生榆錢,能出榆皮。榆皮曬幹後,可磨成榆面。山藥面摻和少許榆面,勁道,做巴子條,跟白面易配。

和面,白面和黑面是分開的。和好,薄厚都擀到一定程度,再疊到一起,再擀,擀到白面黑面合為一體,薄厚合适,再切成條。

然後,下鍋,煮熟,笊籬撈出,過水。水從井裡剛打上來,拔涼。想吃溫些,過一遍水即可。想吃涼些,便過兩遍水或三遍水。

面出水,盛碗裡,佐以煮好的自家菜園新下來的鮮菜蔬,澆上用清水、鹽、搗爛的蒜末和香油調出的蒜湯兒,晌午打地裡回到家,能吃上這麼一碗奶奶做的兩面巴子條,去暑,解餓,真叫美。

巴子條也寫作叭嗞條。兩種寫法各有各的道理。寫作叭嗞條想必是摹拟了吃時的聲音,寫作巴子條我猜最早發明做巴子條的人興許就叫巴子,就好比王麻子剪刀發明人叫王麻子。

高陽齊如山先生六十年前寫《華北的農村》,提到一種切面叫把兒條,“這種面條,隻白面、綠豆面可以做,若高粱面、荞麥面等,則隻能做短的,名曰把兒條”,又說:秫面、荞麥面力量小,不能擀太長,都切成短條,約一把長,故名把兒條。

一把長,也就四五寸,把兒條原來這麼命名的,跟我想象的巴子條命名不同。但它們出身趨同,像老家唐縣跟齊老夫子老家高陽離得不是太遠,地域上同屬冀中。

榆樹夏天長榆蟲,榆蟲飛來飛去,落得滿世界都是,越來越多的人嫌它膩歪。村裡老人一茬茬走了,榆樹刨了,沒人再種,漸漸的,村裡也就見不到榆樹了。然而生活仿佛在玩反轉,老家人缺的細糧,漸漸不缺了,能見天吃細糧,反倒是過去常吃的粗糧不常吃了,缺了,想吃也吃不上了。

什麼東西少了,沒了,也就想了。沒了榆樹,沒了榆面,沒了自家地裡種的山藥,沒了沒污染過的拔涼拔涼的井水,老家裡的奶奶後來也沒了,即便能買來純正的黑面和白面,做出來的巴子條,也怕不是過去吃出的那個味了。

夏日美味(過去的夏日美味)4

2、饸饹、水飯與涼粉兒

吃不出過去那個味的還有黑面饸饹。

黑面饸饹,老家人又叫山藥面饸饹。饸饹,書面寫,則可寫作和落、和樂或和漏。

做饸饹的山藥面,求力道,也要加适量榆面。和出的面不能太硬,這樣放入饸饹床,壓出的饸饹勁道,下鍋不會煮爛,吃着好吃。

壓饸饹的饸饹床不是每家必備,沒有的人家要用了就到有的人家去借,一家的饸饹床在半個村子轉來轉去是常有的事。大人壓饸饹時,木質的饸饹床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音,孩子聽見了,會跑過來幫忙,這時候他們覺得好玩,也樂意使使力氣。

山藥面之外,老家人也用高粱面、白面、荞麥面壓饸饹吃。最常吃的還是山藥面饸饹。饸饹涼吃,調制方法如吃巴子條。熱吃,要做澆湯。做澆湯有肉當然最好,沒肉,用西紅柿和雞蛋做出的也香。

過去過三伏天,有吃冷淘的風俗。所謂冷淘,指的即過水面。但在老家,冷淘似乎又不僅僅指過水面,吃過水的巴子條是吃冷淘,饸饹過水吃也算吃冷淘,還有夏天必吃的水飯,必吃的涼粉兒,也應算在吃冷淘之内。

小米倒進水盆,淨水投淨,入鍋,加水。掌握火候不能過,過則米軟,過則糊鍋,都不好。煮得正好,撈出,放入新添了涼水的盆裡,就成了水飯。水飯不同于稀粥,下地人吃,長力氣,也能扛時候。

水飯也叫伶俐飯,意思是不黏着,齊如山先生稱之“系冷淘中重之品”,“不可煮得太軟,太軟不但米中物質有損失,吃時太松而不香”。

吃水飯就菜。菜最好也配新鮮時令菜。

吃涼粉兒則似乎不必。老家人吃涼粉兒,多從當街賣涼粉兒車上買,多綠豆涼粉兒。有時候也坐在集市上或大路邊擺出的涼粉兒攤兒前,買上碗解饞去暑。

有年在望都火車站附近吃過碗涼粉兒。以後再沒吃過那麼好吃的涼粉兒。那家的涼粉兒擱在涼水盆裡,看着鮮亮,透明,來勁。攤主現拿,現切,現拌。蒜沫兒,醋,幾滴香油,哎呀呀,那個味兒,說香吧,跟一般香又不一樣,那是蒜、醋和香油綜合出來的香,濃而不膩,既清又爽,色香味俱全,真叫絕了。

夏日美味(過去的夏日美味)5

3、根達菜和菜豆角

老家人管菠菜叫青菜,管香菜叫芫荽,管生菜叫莴苣。剛進城到早市買菜,轉一圈,聽我要買青菜買芫荽,沒人搭理。轉第二圈時鬧明白了,人家不是不想搭理我,人家是沒聽懂我的話,人多顧不上搭理我。

過去老家人入夏後常吃的一種菜叫根達。那會兒常看到奶奶從地裡擗回來根達,坐在外間屋門限後邊的撲屯上,捋淨葉,剩下桯,用一根細線绾個套兒,套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中間,右手拿根達桯,大頭對準細線,向上一用力,桯一分為二。桯分開時的聲音幾乎聽不到,有時似乎還有汁液滲出來。

洗淨,切成段,清水煮熟。撈出,放盤,拌上蒜、醋、香油和鹽水,一道家常菜就做好了。

根達拌的涼菜好吃,可對根達這名字我一直拿不準。首先是名字的寫法,是音譯還是就是這寫法?查了些書,有說應寫作莙荙的。再者這名字有無特别的含義?李時珍倒是有關于莙荙的記錄,還說叫甜菜,可又跟我曾經感受過的根達的味道不太一樣。

就這麼一晃一晃,根達的季節過去了,吃豇豆角的季節到了。

豇豆角又叫菜豆角。

早市上買兩塊錢菜豆角,一個人可吃兩頓。佐料除了鹽、醋、蒜、香油,還加了過去舍不得吃的芝麻醬。可味道似乎仍不能跟過去的相比。過去的味道,是老家的味道,老家才飄出的味道。

豆角是打自家菜地新摘的。

菜地不大,不上化肥,肥料是畜禽糞便,或人尿。男人早清起來,扁擔挑着攢滿的尿罐或尿桶上菜地澆菜。

菜豆角架上已陸續挂出長長的豆角,扁豆角架上剛爬上青嫩的豆角秧。菜地裡的菜随時令自然生長,時令到了,什麼菜下來了,就吃什麼菜。交通不便,那會兒南方菜過不來,四鄰也沒有蔬菜大棚,沒有反季菜。

那會兒,無論是涼拌根達,還是涼拌豆角,用的水是從井裡打上來的井水,用的香油是村裡磨坊裡磨的,用的蒜是自家地裡種的,用的醋是奶奶在家自個兒淋的曬在大太陽底下的,用的鹽還是那種經過碾子碾碎的大顆粒鹽……

三十年前的美味,是和三十年前老家的夏日生活連在一起的。

分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美食资讯推荐

热门美食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