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春雷乍響,天氣回暖,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現在大家的生活都比較富裕,對于吃的選擇上有很多,特别是節日飲食更加豐富,那麼在驚蟄節氣大家都吃什麼傳統食物呢?
1、梨
吃梨是北方的民間習俗,之所以吃梨大概有三個意思:
① 遠“梨”蟲害:有人說“梨”諧音“離”,驚蟄之日有吃梨的習俗,意為在害蟲複蘇之日與害蟲别離,以保一年裡人不生病,健健康康,莊稼不生蟲害,五谷豐登。。
② “梨”家創業:山西有名的商人渠家,早年賣梨創業發家緻富。有個後代正好在驚蟄這天走西口,他的父親拿出梨子告誡他要光宗耀祖。慢慢地,很多走西口的人也模仿吃梨,意味着“離家創業”,也有“努力榮祖”之念。
③ 吃梨補水:俗話說“冷驚蟄,暖春分”。驚蟄時節萬物複蘇,乍暖還寒,氣候幹燥,人很容易口幹舌燥、外感咳嗽。而梨味甘汁多,有潤肺止咳、滋陰清熱的功效。在山西及蘇北一帶還流傳,“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驚蟄吃梨,一年不咳”的說法。
2、雞蛋
曆史上由于野獸比較多,一過驚蟄也結束冬眠開始覓食,可能會傷到人和家畜,人們便想象出一種兇獸“白虎”,俗稱“虎爺”,将它作為各種野獸的化身,所以驚蟄這一天,人們要供奉“白虎”,防止野獸傷人,供奉的方法就是在“白虎”嘴上抹油,喂食其雞蛋,意思是讓“白虎”吃飽,不再禍害人。所以也就逐漸演變成驚蟄大家都賣雞蛋、吃雞蛋,用來祈求避禍、平安。
所以“驚蟄”吃雞蛋是一種悠久的民俗,而且是一種健康的風俗,也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優秀文化傳統,應該傳承。
3、玉米
在少數民族地區,廣西金秀縣的瑤族在驚蟄日家家戶戶要吃“炒蟲”,驚蟄日驅蟲、除蟲、吃蟲的習俗,起源非常古老,許多少數民族都還保留着與客家“炒蟲”類似的傳統。客家民間則以“炒蟲”方式,達到驅蟲的功利目的。“炒蟲”其實就是玉米。驚蟄這一天,閩西古汀州地區客家人,或炒豆子、炒米谷。民間認為這樣可以消滅多種小蟲,故俗語稱“炒蟲炒豸,煞(煮)蟲煞豸”。
4、芋頭
贛南閩西一帶的客家人,在驚蟄這天要在熱水中煮帶毛的芋子,驚蟄是冬眠昆蟲開始複蘇活動之時,因此客家先民主張早期滅蟲。驚蟄日,汀州客家還有做芋子粄或芋子餃吃的習俗,以芋子象征“毛蟲”,以吃芋子寓意除百蟲。
5、醪酒
西北有些地方在驚蟄節要家家戶戶喝醪酒,喝得全身暖,不由想起那句童謠:“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6、煎餅
在山東的一些地區,農民在驚蟄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爐烙煎餅,意為煙熏火燎整死了害蟲。
7、炒豆
在陝西,一些地區過驚蟄要吃炒豆。人們将黃豆用鹽水浸泡後放在鍋中爆炒,發出噼啪之聲,象征蟲子在鍋中受熱煎熬時的蹦跳之聲。
8、肉籠
肉籠是北京及周邊地區對肉卷的稱呼,因為其形狀像龍,所以也叫“肉龍”。很多家庭會在這一天,自己動手做肉籠吃。
不知道自己的家鄉驚蟄都吃什麼傳統美食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後進行分享!
歡迎大家關注“美食檔案”,推薦或者讨論美食,如果您有好的經驗歡迎評論分享哦!生活壓力大,别忘了用美食來犒勞自己,享受生活從美食開始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