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三節同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農曆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這一天的習俗有祭祖(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放河燈(目的為普渡與祈禱)、面塑(蒸花馍)、吃鴨、做茄餅、祈豐收、祭祀土地和莊稼等。
這一天,各地有什麼樣的飲食習俗呢?
1.吃鴨俗話說:七月半吃隻鴨,萬事不用怕。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鴨”諧音“壓”,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在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福建人的中元節,是和蒸糕,紅粿還有熏鴨一起過的。水煮好的鴨子放在架子上,一架之隔就是糯米、茶葉之類的,隔着架子開始熏蒸。
鬼節吃鴨辟邪自然是為了求得心安,不過吃飽肚子才是正經事。這時候吃鴨子最能滋五髒,潤秋燥。
2.吃濑粉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濑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濑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濑粉,把粉漿壓成條狀,下到熱水裡,這個動作叫“濑”,濑粉由此而來。東莞最出名是燒鵝濑粉。
3.吃湯圓
浙江衢州龍遊縣的北鄉人做本地湯圓,不在元宵節,而是每年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以及冬至日。
北鄉湯團,個頭較大,鹹味,尖頭圓肚,三個就能裝滿一個小碗。裡面的餡料,并不是傳統的芝麻等甜味料,而是如餃子一般,是鹹味兒的,刨成絲的蘿蔔、剁成小塊的豆腐,以及家庭自制剁辣椒醬。
4.吃扁食
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人會在中元節當天吃扁食,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它與餃子、馄饨同源,比餃子更精緻、比馄饨更有料。中元節煮扁食吃,象征趕走黴運,消除負能量。
5.餃餅筒
在浙江台州市的天台,要吃餃餅筒,一種類似于春卷的食物。
餃餅筒,以其外形而名。它裹着菜餡像“餃”,外面裹的是“餅”,卷的形狀像“筒”,餃餅筒在台州各地叫法不同,又稱食餅筒、麥餅筒、米筒、麥油脂、麥焦、五虎擒羊、濟公卷餅、錫餅等,是台州特有的傳統小吃。
餃餅筒做得講究點,人們稱之為“五虎擒羊”,是以肉片、豬肝、蛋皮、魚肉、豆腐等分别與金針、木耳、粉絲、筍絲、紅蘿蔔、豆芽、芹菜等依照一定順序放在糊拉拖皮上卷制而成,也有人喜歡加點海帶、小魚幹等。 餃餅筒包好了要放在“鏊”上煎一煎,要煎到外表皮呈金黃色并油光發亮為止。
6.蒸面羊、吃花馍
中元節正好趕上秋季五谷豐收的季節,北方很多很多人家會用新下來的小麥磨制的面粉蒸各式各樣的花馍,用來分給家裡的親友或自己食用。
在山西,有中元節蒸面羊的習俗。因為“羊”音似“祥”,取其吉祥之意。中元節蒸面羊,寓意平安順遂。在河北清河縣,以蒸面羊贈送女兒。廣平縣中元節會準備果蔬、蒸羊送給外孫,稱為“送羊”。
花馍,則是瓜、果、梨、桃等造型的面點,以圓形的居多,通常還會放上紅棗。中元節蒸花馍,象征蒸蒸日上,寓意保佑平安,日子越過越順意。
7.蒸米糕人們常把莆田和仙遊,合稱為“莆仙”,莆仙中元節前,每年農曆七月十一十二,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用糯米磨漿加“金水”蒸成的粿。“金水”實際上用幹稻草、幹黃豆枝葉燒成灰,沖水過濾後形成含堿的水。因為蒸出來的粿,顔色金黃,所以稱這種食物為“金粿”。
還制作“寶糕”,其以冬米舂細、過篩、拌上白糖,放置模具上壓實後,置于蒸籠中蒸制而成。“金粿”和“寶糕”都是中元節最主要的節日食品。
除了金粿,七月半也是莆田人吃“馬糕”的日子。馬糕,實則米糕,也稱作“薄荷糕”,是一種以冬米舂細、過篩、拌上白糖壓實後蒸熟的米制品,食用時口感粉糯。印糕是馬糕的子體,在内容上做了更新,馬糕由内到外都是細米粉,印糕在制作時添加花生碎和白糖作為餡料。
8.狗舌粑
“油茶當飯,莫忘粑粑”,每逢佳節吃粑粑的廣西,會在中元節吃狗舌粑。
狗舌粑裡沒狗舌,芝麻、糯米、花生、黃糖倒是不少,碾成細粉的糯米和黃糖揉搓成團,壓扁做成狗舌模樣,滾入芝麻花生粉中,用高粱葉包好蒸熟,是七月半(中元節)的餐桌主角。
9..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幹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
10.吃粗茶淡飯
在山東的獨陵縣,中元節被當地人稱為“掐嘴節”,家家都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
七月半,你的家鄉有何講究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