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飯鍋煮紅薯湯??吳慈厚番薯(地瓜)在閩南地區廣為種植,因為番薯耐旱,在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長,這對缺少良田的閩南地區真是再适合不過了所以在曆史上曆次鬧糧荒的時節,番薯總是幫閩南人度過一個個荒年,因此在閩南地區就廣為流傳這樣一句俗語:時到時頓,無米煮番薯湯(到了該煮飯時,若沒米下鍋就煮番薯湯),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電飯鍋煮紅薯湯?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吳慈厚
番薯(地瓜)在閩南地區廣為種植,因為番薯耐旱,在貧瘠的土地上也能生長,這對缺少良田的閩南地區真是再适合不過了。所以在曆史上曆次鬧糧荒的時節,番薯總是幫閩南人度過一個個荒年,因此在閩南地區就廣為流傳這樣一句俗語:時到時頓,無米煮番薯湯(到了該煮飯時,若沒米下鍋就煮番薯湯)。
這句話透露着一種無奈,也透露着一股底氣,意思是無論遇到天大的事,别慌,到時總有解決的辦法,即使遇到沒糧食這樣的大代志(大事情),不也有番薯湯可以頂過去嗎。船到橋頭自然直,這體現了閩南人吃苦耐勞、樂觀向上、勇于面對困苦的精神。
每當我聽到這句俗語,總讓我想起那些曾經的往事:日寇侵占廈門時,民衆生活凄慘困苦,一個人隻配售兩斤地闆米,即從糧倉或糧店地上收集起來的糧食,夾雜許多異物,就是這樣的糧食還不能按時供給。而當時所謂的“日本皇民”卻有36斤好米,“良民”28斤,“順民”也有22斤,所以大部分民衆隻能去郊外撿菜葉、番薯葉等和地闆米混在一起充饑度日,個個臉黃肌瘦,要是有一碗甜甜的地瓜湯該有多好啊。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全國遇到了罕見的三年自然災害,各地糧食供應緊張。為了支援重災區,機關工作人員每月要從僅有的24斤口糧中拿出5斤來,因此高麗菜(包菜)、番薯就成為充饑的主要食物。這就是當時的“瓜菜代”。
曆史上的多次荒年,閩南地區幸虧有了番薯而挽救了不少民衆的生命。現在番薯早已不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主食,而成了保健食物,真是令人感歎!
番薯當糧的時代過去了,但吃苦耐勞,如同番薯在貧瘠的土地上也能頑強生存的精神卻不能丢失,而應代代相傳下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