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偶記》
元 : 許有壬
坡遠花全白,霜輕實更黃。
杵頭麸退墨,皚齒雪流香。
玉葉翻盤薄,銀絲出漏長。
元宵貯膏火,燕墨笑南鄉”
此詩句中——銀絲出漏長的“銀絲”就是指“饸饹”。
饸饹(讀音hé le),也叫河漏、和樂,陝西叫huóluǒ,是将豌豆面,莜麥面、荞麥面或其他雜豆面和軟,用饸饹床子(一種木制或鐵制的有許多圓眼的工具),把面通過圓眼壓出來,形成小圓條。比一般面條要粗些,但比面條堅、軟,食用方式和面條差不多。
饸饹是中國民間傳統面食小吃,作為中國北方最常見的面食吃法之一。傳統的做法是用一種木頭做的“床子”,架在鍋台上,把和好的面(經常饸饹用的是荞面)塞入饸饹床子帶眼兒的空腔裡,人坐在饸饹床子的木柄上使勁壓,将饸饹直接壓入燒沸的鍋内,等水燒滾了,一邊用筷子攪,一邊加入冷水,滾過兩次,就可以撈出來,澆上事先用豆腐或者肉、紅白蘿蔔等做好的“臊子”,就可以吃了。
饸饹廣泛的流傳在山西,陝西的陝北,寶雞、渭南、銅川,河北,内蒙古,甘肅,甯夏,青海,新疆,河南一帶。由于其美味可口,香氣逸鼻,在中國北方地區頗為時尚。
邯鄲的饸饹以紅薯面為主。紅薯面面性柔韌。加少許白面是為了調劑它的光潔度,利落度,适口性。
邯鄲的饸饹涼調,幹吃為多。一般不打鹵起臊子調味。配黃瓜絲,蔥絲,蒜汁,辣椒油,在炎熱的夏季吃一碗饸饹很舒心。
以前饸饹的制作過程費事費力。因為的饸饹床子都笨重,難用。需要幾個人才能操作。所以一般很少吃到。随着時代的變遷,技術的改造。小巧輕便的饸饹床子普及開來。現在升級到機電液壓型了。吃饸饹方便多了。
面對一碗機制的饸饹,總覺得味道變了。
沒有以前好吃了。
也許我們吃的不單單是饸饹的味道。
還有過去歲月的味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